24H直播

失智患者常見吞嚥及語言困難 治療師籲早期介入防續退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全台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5萬,患者常見吞嚥困難,伴隨語言退化,影響生活。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提醒,可以透過篩檢跟臨床評估,來給予失智患者適合的食物,也可以透過唱歌,協助維持語言溝通功能。

已經確診失智8年的鍾奶奶,吞嚥功能也退化,需要專人看顧才能安全進食。全台失智症人口數已超過35萬人,以阿茲海默型最為常見,3到5成患者有吞嚥困難,就有民間照護團體倡議「手指食物」,讓失智症患者可以透過抓取方式,小口分次安全進食。

照顧者金女士表示,「便利性的話,就是隨時就可以吃,我先生他很喜歡,就是看到很好的食物他就會吃了。」

語言治療師指出,失智症照護實務中,常見患者因口腔功能退化,甚至認知衰退,導致忘記如何用餐、吃過量等等,建議要及早評估,若是可以在初期介入,可望有效維持長者的進食與表達能力。

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王麗美說明,「他說話變少了、不愛說話了,或是吃東西會嗆咳,這是一開始他會有的現象,到了比較晚期的時候,介入就比較困難。」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助理教授陳郁雯指出,「用一些各種的模式,比如說有圖片或是有手勢,或者是有一些表情去刺激。」

對於失智患者常見吞嚥和語言困難,專家也建議,可以透過結合頭頸部與吞嚥肌群訓練的健康操,而照顧者也可以多用圖片桌遊、手勢等方式引導長者互動,鼓勵表達,維持溝通能力,避免持續退化。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