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研發畜牧廢水新處理法 紅翎藻固碳能力佳、可循環利用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高雄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發出對於牛豬等養殖畜牧廢水的新處理、淨化方式,研究發現紅翎藻的特性可耐高污染也有很好的吸碳能力,在海水中也生長得很好,能將原本含有100ppm濃度的廢水降低到10ppm以下,且紅翎藻也能再利用做成牛飼料,若能擴大運用可望減少對於淡水的高度依賴,也能達到固碳效能。
畜牧廢水經過稀釋,亞硝酸濃度還是很高,亞硝酸常被視為水域生態環境較差代表。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將養在海水的紅翎藻慢慢滴入廢水實驗,發現紅翎藻在24小時內去除93%氨氮以及68%磷酸鹽,改善高密度養殖排放所造成水體優氧化問題,這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指出,「我們的系統就是說每一個都是6000公升,我們有5個,那這個氨氮濃度300ppm或100ppm加進來的水,我們就可以把它控制在10個ppm左右。」
團隊表示,過去畜牧廢水多仰賴淡水及微藻類淨化,改用海水可減少對珍貴淡水資源的依賴,長成的紅翎藻也著手研究要利用製成牛飼料,讓資源循環利用。這次研究計畫中,海軍官校學生也參與團隊。
海軍官校應用科學系學生成宗儒說明,「有時間限制,需要帶回來然後讓它放著,等到可能隔天再進行工作。這個問題如果是第一次遇到的話,可能只有學生會沒辦法立刻想到辦法。」
海軍官校應用科學系學生吳獻回應,「之前對藻沒有那麼了解,是跟著洪老師之後才發現說,原來不只是紅翎藻,還有海木耳其他藻類都對海洋能碳有很大的幫助。」
團隊表示,目前實驗過養魚、水產養殖排放以及豬隻廢水淨化,成效都不錯。在國科會跟漁業署資助下已在澎湖菜園地區規劃試驗場域,希望能擴大研究量體。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