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種「豆眼鰭尾鯙」 眼睛極小疑為適應無光環境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你看過沒眼睛的魚嗎?高雄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團隊於澳洲聖誕島與菲律賓邦勞島海下水蝕洞中,發現新物種豆眼鰭尾鯙,捕捉到的樣本中多數眼睛極小,其中兩尾的左眼完全消失,暗示牠們可能正處在適應無光環境的演化過程中。團隊3月正式發表研究後,這項重大發現也登上國際期刊。
頭部找不到眼睛,通體咖啡色。高雄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團隊3月公布新發現的魚種「豆眼鰭尾鯙」,牠們被發現在澳洲聖誕島與菲律賓邦勞島海下水蝕洞,體長最大約40公分,眼睛極小,是第1種已知在海下水蝕洞棲息的鯙科魚類。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廖德裕說明,「為什麼我們叫牠是豆眼鰭尾鯙,主要就是因為他眼睛很小的關係。另外我們也有發現2個個體,牠的左眼整個眼睛完全退化,被牠自己的皮膚所包覆,牠的眼睛是消失的。」
在地下河洞穴的淡水層設下陷阱,好不容易抓到的9尾豆眼鰭尾鯙,其中2尾左側眼睛完全消失,暗示牠們可能正處在適應無光環境的演化過程中。
研究發布後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也被英國媒體報導。有讀者留言交流,認為是寄生蟲導致豆眼鰭尾鯙眼睛退化。
廖德裕表示,「手上的標本通通都變成是模式標本,模式標本在分類學上面來說,它的地位是不能夠隨便去對它做任何的解剖的。所以我們其實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去確認,牠的眼睛完全消失,是不是受到寄生蟲的影響。」
團隊指出,這類盲魚通常棲息在深海或淡水水域,在近海水域較罕見;而裸胸鯙大多被認為是海洋魚類,只有極少數生活在淡水或汽水域。
目前還無法確定豆眼鰭尾鯙是棲息於純淡水,或受餌料吸引從海水游至淡水。研究團隊也將持續調查,研究相關洞穴生態。
徐珮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