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民團指國內早療量能不足 8年逾22萬童錯失黃金治療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7到2024年早療通報個案累計有25.3萬多人,不過家長及教育團體代表上午聯合召開記者會批評,國內早療量能遠遠不足,8年來有超過22萬名兒錯失黃金治療期,呼籲政府擴大增加早療資源,並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以加速個案媒合與轉介。

多位家長及教育團體代表24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檢討現行早療制度,因為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早療通報個案逐年攀升,2017到2024年8年來共通報25.3萬多人,但早療量能卻遠遠不足,累計有超過22萬名兒童錯失0到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有時候等到4到6個月,聯合評估完進入療育服務之後,還要再等。」

台灣早期療育福利協會秘書長魏嫚君表示,「疫情之後更多,因為語言遲緩的孩子很多,在家裡比較少接觸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很少跟別人溝通,那語言相對來說 沒有被刺激到,就會比較遲緩。」

民間團體表示,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語言、動作、社交等出現障礙,需要透過早期療育及早介入治療,以免影響日後教育與就業,進而增加社會成本。

因此建議政府應擴大增聘語言治療師等資源,並將長照專車納入早療接送,減輕家長負擔,另外也應提高早療補助,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加速個案媒合與轉介。

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早療中心主任林宏琪說明,「腦性麻痺的小朋友或是自閉症的小朋友,如果能夠越早的發現,越早開始給予一些適當的療育,那事實上他們最後的進步是可以非常的顯著。」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回應,「只要是被通報進來的早療個案都會有專業的這個人員會跟他聯絡,建議家長能夠進一步的處理,所以已經是有這個通報轉介中心啊。」

此外,民間團體也指出,部分安置機構內有三分之二兒童需要早療,卻因為資源不足無法獲得服務,建議政府提供安置機構內的早療專業人員駐點服務,確保這些孩子能夠跟一般家庭兒童有相同的發展機會。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