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垃圾危害台灣西海岸環境 研究自中國浙江海漂來台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基隆海域出現垃圾廊帶,海洋大學團隊發現,西南沿岸流夾帶中國浙江海岸的垃圾,是危害台灣西海岸環境的主要禍首,而針對中國海漂垃圾,環團認為,要建立協調機制,減少源頭垃圾產生。

潛入海底,清除沉積已久的垃圾,一袋又一袋,要徹底清除難度相當高。海洋大學團隊最新發現,海漂垃圾比較多的區域包括東北角、屏東海生館一帶和澎湖海域,夏、秋交替的時節,基隆海域還會出現「垃圾廊帶」。西南沿岸流夾帶來自中國浙江海岸的垃圾,是危害台灣西海岸環境的主要禍首。

海洋大學海產中心主任曹校章表示,「其實馬祖是離大陸最近的,它距離閩江口岸很近,可以發現到它們飄來的東西,有很多屬於魚網具。」

除了海底,海漂垃圾、海洋中也飄散塑膠微粒。淨海團體判斷塑膠碎片來源,多數來自陸地的生活用品、塑膠製品與產業園區有關,養殖漁業的蚵架也是微塑膠的來源,因為提供蚵架浮力的保麗龍若脆化,散落水中,魚隻誤吃也會威脅到海洋生態鏈。

曹校章教授認為,環境教育與溯源必須兼顧,若民眾環保意識抬高,就會減少陸域垃圾進入海洋。

海洋大學海產中心主任曹校章指出,「台灣在整個環帶裡面,其實有很多的潮流在影響,所以夾帶這些垃圾,因為相關單位只能針對現況去做清除。海洋廢棄物清除網也去釐清了責任歸屬,3海浬以內歸屬於各縣市政府。」

另外環境法律人協會認為,海廢治理不能僅限於國內視角,由於台灣受潮流與洋流影響,部分區域成為海廢熱點,政府應設法與鄰近國家等合作,共同推動海廢減量機制。中國人口眾多、海岸線鄰近台灣,若能建立協調機制減少源頭垃圾產生,將有助於台灣海岸環境改善。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表示,「台灣的國際地位的問題,也許可以從民間先開始,透過國際交流的方式來進行倡議,也許能夠讓各國政府開始重視這件事情。」

有鑑於環境保護意識提升,淨海團體認為,海洋環境往正向發展,像是漁業署在漁港設置「暫置區」放置海上垃圾,鼓勵漁民廢棄漁網不亂丟。企業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衣服、褲子等,保育永續理念,逐步減少海洋污染。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