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立院三讀《國土法》修正案 展延至2031年、農業權未入法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土計畫法》是否能如期上路一波三折,在野黨提出修法希望延期上路,不過卻遭到環保團體強烈反彈。針對近期地方政府提出「農業權」應該入法,讓農民可獲得補償,對此環團上午再舉行記者會,批評農業權入法只是在保障土地開發者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引發滅農。修正草案下午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展延至2031年上路,但農業權並未入法。

開宗明義說「特別犧牲,特別補償」,雲林縣長張麗善針對《國土計畫法》修法,11月時疾呼「農業權」入法,指出農民承擔過多犧牲,《國土法》上路,農地發展受限,須對農地進行特別補償。

不過環團批評,認為此條文難道是預設所有農地都應該開發嗎?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表示,「我們等於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台灣所有的農地都應該蓋成房子。沒有辦法蓋成房子的,他們就是損失,政府要賠錢給他們。台灣難道所有的農地都要變成房子嗎?」  

環團批評,這樣做只會導致實質在耕作的青農,無法再取得價格合理的農地來耕作,最終導致滅農。另外環團也點名尚未提交國土功能分區圖的桃園市、雲林縣、南投縣,認為這些縣市,恐怕將淪為農地更破碎化的幫兇,更直指桃園市已經完成分區圖,卻宣稱要先做通盤檢討不提交。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表示,「這些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其實完完全全就顯示了國土計畫的重要性。它應該要能夠遏止土地繼續炒作,農地繼續破碎的這件事情。」  

針對農業權入法,農業部未表贊同,強調已有各種堆疊式給付措施,重申照顧農民發展農業,才是真正的農業權。內政部則說,農業權不應與國土計畫混為一談,貿然入法將嚴重破壞國土秩序。

而《國土計畫法》修正草案31日下午三讀通過,環團反對的農業權並未入法,但環團不希望延宕上路,修法過關則確定再延長6年,展延至2031年實施。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