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中研院與農業部簽減碳MOU 推動種植狼尾草等高固碳植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農業部門的碳排放相對較低,不過包括農田、森林、海洋都是重要的自然碳匯場域,若善用就能補償其他部門不易減碳的缺口。中研院今(17)日與農業部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推動合作備忘錄」,希望加強減碳的科研合作與實際應用,目前已推動狼尾草種植與海藻養殖等先導研究。

要減碳,也許還能設法從大自然找到更多固碳方法,農業部水試所除了復育海草固碳,現在也與畜試所和中研院合作,並發現紫紅色海藻「海門冬」若添加在牲畜飼料中,可減少超過9成甲烷排放;不過由於海門冬只零星出現在台灣海域,水試所正積極擴大人工種植。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表示,「不是很容易,因為它很容易被其他海藻蓋過去,所以我們在養殖過程中,針對純化的過程花了很大的心力,目前我們達到小規模的量產,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

中研院與農業部合作的案子還有試驗種植高固碳的狼尾草,目前正朝研發生質能源方向努力。

為加速農業增加碳匯,17日下午中研院長廖俊智與農業部長陳駿季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推定備忘錄」,致力尋找能把二氧化碳好好鎖在森林、土壤與海洋的有效方法。

廖俊智指出,「我們把目前訂定的方向能夠做好、規模加以放大,讓他能落地生根,這是我們最大的目標。」

陳駿季則表示,「創新的科技研發才是驅動達到淨零目標的關鍵驅動力。」

農業部表示,目前有可能爭取到3億元經費推進科研,已有的淨零科研成果,包括種植水稻,以間歇灌溉,最高可減碳超過7成。

另外改變飼料配方包括低蛋白降低纖維,在養雞業最高可達8成減碳;農業部也將針對休耕農田,將透過生態環境給付方式,獎勵種植更多狼尾草。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