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史前館將展卑南遺址文物 以科技顯微鏡微觀探歷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東部觀光旅遊旺季快到了,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從明(18)日起到明(2025)年3月,展出科學考古、用顯微鏡發掘出的史前稻米、玉和玻璃礦物,以及史前人類如何運用在生活中;這項展覽不同於以往的靜態展示,特別提供3D列印的史前玉器可以試戴,還有觸控互動讓民眾更瞭解史前人類的生活。

透過顯微鏡比較史前和現在稻米的矽酸體,發現3500年前台東卑南史前遺址的人類已經有種秈稻,而且是大規模像稻田一樣的栽種形式,而且當時卑南史前人類可能已經和東南亞史前人類有過交流才有這種品種。

史前館研究助理康芸甯指出,「這個形式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在台灣的其他地區比較少看到這樣子的種類,我們現在有在推論,有沒有可能跟東南亞地方的傳播是有關聯性。」

這是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18日要推出的全新展覽,運用顯微鏡考古的「微觀史觀特展」。

透過科技的顯微鏡分析了各種史前文物,像是史前國寶玉石和其他國家史前玉石成分分析,證實了4000年前,台灣製造的玉器已經外銷東南亞;還有2000年前鐵器時期,台灣就有玻璃珠,產地來源可能也來自東南亞,推論當時台灣和東南亞已經有頻繁的貿易交流。

這項科技考古展,民眾除了透過解說,還可以試戴3D列印的玉器,和互動式螢幕,進一步瞭解史前人類生活物品的運用。

民眾童小姐相當驚艷,「我沒有想到在考古上面還可以碰到比較偏生物學,或是植物學這一類的東西。」

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長庚回應,「我們希望透過結合科技以及結合聲光效果、展示美學跟展示氛圍,帶動吸引遊客。」

史前館整建在去年重新開館,到這個月屆滿1年,史前館表示,未來展出的史前文物會更有可看性」有更多和民眾互動的科技,也會和其他博物館串連,推展套裝博物館觀光旅遊行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