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桃市文化局 推文化平權展演
觀賞表演之前要先穿共感穿戴裝置,看起來像背心但穿起來不簡單,需要其他員工協助才能穿好。
花了一點時間,終於穿好,聾記者牛暄文穿著一起進場來體驗。
播放音樂,聾人舞者林靖嵐和聽人舞者王珩,將手語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共感穿戴裝置也隨著音樂起伏震動,讓現場觀賞表演的聾人感受很不一樣。
聽障人協會理事長謝素分體驗後說:「如果聾人進到一般的表演場所裡頭,都是聽不到的,不管是對話,聲音都聽不到,現在則不同,會有感覺。透過觸覺,身體不同部位有震動,覺得很不一樣。」
另一名聾人觀眾邱文亮也說:「隨著歌曲的節奏會有震動,幫我去感覺音樂的高低起伏,我很喜歡。」
不只聾人觀眾有全新體驗,台上聾人舞者林靖嵐穿著表演也覺得幫助很大。她說:「以前本來是要靠腳底板來感受,要一直很專注在腳底,但是現在穿這裝置,可以透過震動來跟著跳動。」
這場文化平權展演由桃園文化局主辦,而共感穿戴裝置是工研院和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一起研發,為了讓聾人可以完全感受音樂的特性,震動方式也有不同意義。
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負責聲體感知系統連結設計的潘華嚴解釋著:「我們聽人聽的聲音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它轉換成這左右兩個半部,也就是說,當我們戴上背心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可以有一點,像是用我們皮膚來模擬,像是我們的耳朵的一個功能,那麼它基本上我們把低頻震動,把它放在這個腹部的這一顆,然後再依序的由下往上,由低到高的頻率把它分配到震動器上面。」
桃園展演中心主任陳瑋鴻表示:「希望這樣的裝置開發,未來可以成為展演中心、或是台灣各劇場空間裡的一個服務的一些設施,它推動讓聽障的朋友、各個年齡、不同的族群參與藝文表演,那也讓整個文化平權的推動能夠更具有未來的一個方向。」
透過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度將共感穿戴裝置放入表演裡,希望讓聾聽可以一起觀賞表演,打造出藝文共融環境,如果反應不錯,未來桃園展演中心也會應用到其他的表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