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是一種病」重新與社會連上線,孤身世代找回陽光

「50多歲單身獨居的無業男性,被發現時已經去世超過3個月,家裡散落賭馬槓龜的彩券、空酒瓶,還有堆積如山的超商食物包裝盒。...」
遺物清理師小島美羽,在《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一書描述的案主,是日本典型的「孤身世代」。他們與社會斷聯,不跟鄰居打招呼、在家也裝作不在家;在網路購物、三餐靠超商,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即使多日不見人影,旁人也不覺得有異狀。

2020年大疫,孤身世代現象變本加厲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1日公布的白皮書指出,單獨一人生活或單親家庭的「孤身世代」,從1990年代以來增加1.6倍,佔總家戶數的47%。最容易有「孤獨感」的年齡層,為30歲以上的男性,與20歲以上的女性。另外比起60歲後的年齡層,20歲到50多歲的族群,孤獨感相對較強烈。

美國公共衛生署5月公布《2023孤獨與隔絕流行病(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報告也指出,2020年美國人每天與朋友相處的時間約為20分鐘,比過去20年前的60分鐘要減少許多,孤獨感對15到24歲的年輕人衝擊最大。報告也綜合幾十年來的相關研究,歸納出孤獨跟隔離感提高罹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失智、中風、憂鬱、焦慮等,對健康的危害相當一天抽15支菸,嚴重程度不亞於毒品濫用與肥胖。
美國普渡大學心理系教授威廉斯(Kipling Williams)表示,缺乏面對面的人身互動,是孤單感受的來源,也會產生「被社會遺棄」的排擠感。

足不出戶的警訊:與家庭社會的連結斷絕
新冠疫情嚴重期間,在家工作或透過視訊會議溝通,成為多數人典型的生活方式。工作和生活都在同一個空間,與社會中斷連結的孤寂感,並沒有因為疫情減緩而消失,反而悄悄在很多人心裡留下刻痕。
日本足不出戶的繭居長期化現象愈來愈嚴重,數字顯示約半數繭居人口持續3年以上、逾兩成持續7年以上。而中高齡親子兩代共居的「80/50世代」社會現象也引發政府關注,計畫結合社福體制和制度改革,提供這些族群必要的支持資源,幫助他們重新和社會連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