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中研院跨國合作 首見黑洞吸積流與噴流影像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跨國的天文學家在2019年、2022年陸續公布「黑洞」的影像照片後,現在又有新發現。中研院團隊參與的計畫中,首度捕捉到黑洞附近的吸積流、噴流影像,揭密黑洞在吸收周圍物質,還有它們是如何運作等細節,相關研究也刊登上國際期刊。

研究室中,電腦顯示格陵蘭望遠鏡的觀測資料。

中研院團隊參與跨國研究,首度觀測到黑洞附近的吸積流和噴流影像。

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淺田圭一表示,「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它的結構的成果,我們先前是沒有觀測到這些的,所以這是第一次能看見黑洞的吸積流,還有噴流結構。」

所謂的吸積流,是在黑洞附近轉動,還沒有掉進去的電漿物質,至於噴流是會從吸積盤噴出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受強烈重力和電磁場影響。

目前全球有2項黑洞觀測的合作計畫,都串聯全球電波望遠鏡,一個是2019、2022年公布黑洞影像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

而這回的「全球毫米波特長基線陣列」GMVA,則捕捉到M87黑洞的吸積流和噴流影像。

淺田圭一指出,「我們知道噴流這件事情已經有百年了,但我們並不曉得它是如何形成的。2019年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首度觀測到黑洞,現在我們是看到吸積流。在這些觀測當中,有3項重要元素,分別是黑洞、吸積流和噴流,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我們去了解噴流是如何形成的。」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登上國際期刊。研究團隊指出,這樣的發現,可以讓學界對於黑洞和附近的物理過程有更進一步了解,可望在未來揭曉更多的黑洞神秘面紗。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