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課本講"土豆"是馬鈴薯 中國用詞引爭議
郭柏均 張育睿 / 臺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康軒出版社的自然科學課本,寫華文的「土豆」就是馬鈴薯,因為這是中國用語,引起濟濟討論;康軒出版社發聲明回應,課本編排是為著予學生了解,一種物件會使有幾若種用詞。(本篇新聞標題、內文、導言皆為臺文)
康軒國中一年仔下學期的自然課本,寫華語的「土豆」就是馬鈴薯,引起濟濟討論[[畫面提供:陳椒華委員辦公室out]];看教育部的辭典,「土豆」確實有收馬鈴薯的意思,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出面解釋。
教育部長 潘文忠:「(辭典)主要分做兩大類,一个就是適合佇中小學學生學習抑是教科書編定;另一个是較適合學術研究,出版社引用參考的是較屬於研究型的。」
這个事件也予人關心,部份臺灣人開始以「視頻」替代影片、「質量」替代品質等等,以中國用語替代臺灣慣勢用語。
學生 周先生:「這寡囡仔現此時接觸抖音等等的,其實攏知影遮的(用詞),所以無必要按呢校正。」
學生 馬小姐:「有時陣講中國用語的時,是一个講笑詼的感覺,我是感覺真好笑。」
學生 何小姐:「猶是愛區別佗一寡是臺灣,佗一寡是中國的(用詞)。」
無仝學生對中國用語的接受程度攏無仝。學者表示,台灣佮中國攏捷使用中文,難免會受著影響,雖然兩爿的用詞一定互相受著影響,但是為著文化自體性,確實有需要區別。
臺師大臺文系主任 許慧如:「中文畢竟是這馬臺灣上普遍的語言,中文的用詞佮中國欲按怎區別,其實講是真困難,至少愛做到同中求異。教育部這馬有辭典,伊上無也踮辭典講予清楚,講這是中國的用詞。」
學者指出,語言是文化上重要的載體,若是臺語會使佇臺灣普遍,語言參中國有區別,自然較袂受著影響。但是這也牽涉臺語愛正常化,成做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學者建議,政府會使對公家單位、自然提供多母語服務開始。
買湘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