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擬修親子懲戒權 引發討論不體罰管教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定禁止體罰小孩,國內近期也研擬修正民法懲戒權,但有部分家長認為,沒有體罰難以教養小孩。人本基金會推出公益短片,傳達體罰無法改變小孩的行為,也無法同理他們的心情,只有父母的愛和包容,才能更理解孩子。

人本基金會推出公益短片,用擬人化方式,說出雞毛撢子被用來當成體罰工具的難受心情,呼籲家長們不要打小孩。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打罵小孩其實對家長而言是某種枷鎖跟負擔,它是個鐵鍊,是鍊兩頭的;關於不打可以怎麼教,包括如何可以學會理解小孩,包括可以學會好的溝通方法,要修掉這個懲戒權,其實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是在迫使我們的政府,必須相對應的投入一定的資源。」

法務部近期,公布民法的親子懲戒權修法草案,引發各界討論。有部分家長擔心,如果禁止體罰,會更難管教小孩,但也有家長認為,還有其他做法。

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指出,「我們都知道說你用打的、罵的,沒辦法真的教會小孩事情,你只會教會他害怕的這件事,想要他真正了解說什麼事情可以做、不能做,未來可以再如何調整我自己。」

衛福部保護司兒少保護科科長黃瑞文也表示,「規劃小朋友可以交給另外的人,讓家長有個喘息的、休息的或是重新再思考的機會,我們也希望建構全台灣都有這樣的喘息服務的空間或環境。」

過去「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到了現代社會需要逐步改變。教育部和衛福部等單位都表示,會針對親職教育提供更多協助,讓家長不用體罰,而是營造充滿愛和包容的環境,陪伴小孩成長。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