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學合建生質能源循環系統 將剩餘資材變綠色黃金
林健生 彭煥羣/台中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林務局每年都會固定對國有林區做疏伐作業,也產生不少林業剩餘資材,以往這些剩餘資材都是就地自然腐化,但也造成空間管理和人力清理負擔。現在由新竹林管處率先與中興大學合作,建置生質能源循環系統,將全國第1套的生態炭多膛爐系統,架設在南庄苗圃。透過熱轉換形成生物炭,對改善土質有很好的效果。
筆直的人造林看起來相當壯觀,新竹林管處每年都會砍除園區國有林的不必要枝條,面積廣達150公頃。而疏伐下來的枝葉和枝條,就成了林業剩餘資材。以往這些剩餘資材都被視為棄置物,現在有機會可以成為經濟和環境的綠色黃金。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處長夏榮生指出,「伐採下來大約會有30%左右的。林業剩餘資材可以去作運用,當然後面轉化過程裡面,究竟可以產生出多少熱能轉換,會從後續試驗過程裡,看看它實際效益。」
新竹林管處表示, 這些廢棄物以往都就地自然腐化,但不僅耗時,也對後續造林形成空間和人力清理的負擔。現在透過建置在南庄苗圃的生態炭多膛爐系統,將林業和農業的剩餘資材以熱轉換的方式,形成不同性質的生態炭,可以改善土壤的酸鹼度,保水性和通氣性也有效提升。
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吳耿東表示,「有調適土壤的功效,讓植物長得更好,起碼在放進土壤的結果,可以增加植物生產產量大概5%。」
學者指出,目前全國每年回收大約有65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除了其中的3成可以轉換為生物炭,另外也可做熱能或生質燃料等用途,透過這個全國第一個商業化示範點,除了強化生物炭的技術開發,並協助農民及業者處理剩餘資材,希望未來每年能將回收及處理量提升到100萬噸,達成農業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