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去年大旱基流量減少 稀釋能力差致河川汙染段變長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行政院的「永續水質推動計畫」要削減河川地汙染,不過資料顯示,在110年部分河川地嚴重汙染河段比前一年增加。環保署表示,當年遇到百年大旱,河川基流量減少導致,但長期趨勢來看,汙染物削減很明顯。環保團體呼籲,從源頭減少汙染量才是根本。

去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農田停灌休耕,河川基流量減少,導致老街溪、新虎尾溪、北港溪、二仁溪,嚴重汙染河段長度變長。其中北港溪從11.75公里,增加至19.7公里,增幅62%最高。

對此環保署表示,大旱有衝擊,但從長期來看,以生物需氧量BOD指標來看,汙染量呈現下降趨勢。

環保署水保處長顏旭明指出,「從民國91年,我們知道指標性的汙染物,大概每日有1200噸排入河川,到110年左右,已經減少到569公噸左右。」

行政院核定永續水質推動計畫,要削減七大河川與氨氮與特定汙染物。環保署認為單看一年的數字,不完全反映真實情形;而環保團體則認為,從源頭削減汙染,包括工業跟畜牧廢水,才是根本之道。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認為,「水質如果沒有改善,不能夠推給氣候變遷,應該要想辦法從源頭要怎麼樣去管制好。」

環保署強調,河川基流量關係到稀釋汙染物的能力,而基流量又跟降雨有關,天候確實是影響因素之一,目前仍持續削減汙染工作,加上今年降雨回穩,今年1到8月,河川呈現嚴重汙染的測站從9站減為4站。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