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調查 25%國高中生曾認真考慮輕生
賴淑敏 蔣龍祥/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衛福部國健署近期針對約1萬名國、高中生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有一成的國、高中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或寂寞,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國、高中生,曾經認真考慮自殺,專家提醒,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醫療轉介,學校和家庭都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青少年面臨青春期身體、心理重大變化,又有課業壓力,情緒波動大,因此在家中與父母的衝突也跟著增加,還可能有同儕人際關係、霸凌及網路成癮等問題,很容易產生憂鬱及負面情緒。
北市仁愛國中輔導主任鍾羚甄指出,「同儕的一個相處,就決定了他自我認同的價值,因為他在群體裡頭,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位置,他被重視的程度到底在哪裡,所以除了學習之外,人際很重要。」
少年維特的煩惱其實跟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衛福部國健署近期針對約一萬名國、高中生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有一成的國、高中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或寂寞,也會因擔心某件事而失眠;值得注意的是,有兩成五的國、高中生,曾經認真考慮自殺,而且有一成的國中生,曾經嘗試過自殺,高中生則有9.4%。
三總精神醫學部醫師葉啟斌表示,「自殺,青少年的警訊,最常見的就是你可以看到他整個人不對了,什麼地方不對呢?第一個他功課上不對,比如說你發現他本來成績還可以維持在中等的,他突然間往後滑了。第二個你看他精神不對,整個人就很頹廢,好像覺得提振不了精神。」
北市仁愛國中校長周婉玲說道,「所有全校的老師們都能夠一起在自殺防治這個概念上是很清楚的,我們一起把它編織成完整的一個防護網。」
專家建議家長,儘量用觀察和提問替代責備與批評,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孩子找到自我認同,有助於建立孩子自信心,若發現孩子有自殺念頭或自殘行為,應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避免憾事發生。
※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