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動可能是視覺問題?視覺篩檢及早發現【獨立特派員】
在課堂中,有的小朋友專心聽講,卻總有一些小孩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被認為有過動的可能。但注意力不持久、閱讀時容易喊累,這究竟是孩子不想讀書的藉口,亦或是眼睛有所狀況呢?
台灣的近視盛行率居高不下,每個人在小學就會接受視力檢查。但是視力不等於視覺,長期被忽略的視覺問題會影響學習甚至生活,而透過視覺篩檢,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花蓮門諾醫院東區視保中心,2021年開始進入幼兒園進行視知覺篩檢與訓練計畫。副院長許明木說明,人類的視力發育在眼睛看到東西後,會再將訊號傳到視覺中樞中。因此有沒有辦法看到東西,判斷跟認知都是於視覺中樞進行處理。
這項計畫,預計篩檢1200位幼兒園大班學童,研究視覺異常比例以及接受視覺訓練的效果。許明木補充,目前十個學童中就差不多有三到四個學童有視覺上的問題,只不過情形並不嚴重。通常會先進一步檢測有無視力、屈光的異常,以及有無斜視、弱視等狀況,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後續視覺訓練。

視覺訓練相較冷門,所需費用十分高昂
視覺訓練在台灣是個冷門的領域,能夠從事的驗光師並不多,知道的民眾更是寥寥無幾。具有間歇性的外斜視的小文,在看完眼科門診之後,並沒有進行相關的醫療處置,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才接觸到了視覺訓練。
小文的家長表示,當小文寫功課時頭常常會一直傾斜,而小文也經常無法順利在規定的框框內寫出文字。經過驗光師的測試,才理解到原來小文的眼睛搜尋及定位能力有所問題。
而在透過驗光師所設計的撿拾動作,訓練眼睛的搜尋、定位和調節能力後,想文的視力很快就看到了進步。驗光師謝錫寶解釋,透過訓練中看遠、看近的搜尋,還有挑珠子的尋找,都能有效的協助小文更精確的去分辨跟找尋到目標的所在位置。
只不過視覺訓練並不在健保的給付範疇,甚至眼科醫師也未必重視。花蓮門諾醫院副院長許明木告訴《獨立特派員》,類似的特殊視覺訓練在北部通常都是以幾萬塊進行計價,而由於地方民眾較無法負荷龐大醫療費用,因此改由自家基金輔助給付。

視力導致生活困難,訓練幫助重獲新生
另外一位患有重度交替性內斜視的小天,在經過眼科醫師評估後,認為手術對於改善立體視覺效果有限,因而並不建議開刀。評估之後,也開始積極尋求不動刀的訓練方式。
交替性內斜視不只影響立體視、空間感等功能,在人際關係上是另一個難題。小天的家長說,由於小天緊張時眼睛會向內縮,因此常被周遭同學當成異類。好在經過一年的訓練,小天的眼位、立體視都獲得改善,在人際關係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一般而言,兒童八歲以前是視力問題的治療黃金期,小文和小天輕重不一的程度,也導致了花費訓練時間有所差異,不需開刀就能獲得改善。但即便動過手術,也需要經過視覺訓練才能改善雙眼視覺。

孩童視力不可忽視,及早篩檢才是上策
就讀高中的倪傳青,小時候就有斜視的狀況,高中因為課業壓力大,使得眼位偏斜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手術之後眼位雖有改善,卻出現了更為複雜的交替性外斜視,沒有立體視覺。長期以來習慣只使用單眼的狀況,也導致另一隻眼睛的弱化。
「手術後還是一樣只依靠一隻眼睛看東西。」倪傳青說,情況並沒有因為開刀好轉,只覺得外觀變得好看一點而已。也因為如此,他開始接受視覺訓練,先將調視覺節能力鍛練好,再接續進行聚散球的跳視訓練。
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練習,倪傳青發現鏡子中的眼睛慢慢不再往外飄。而當視覺訓練達到一定的強度之後,驗光師開始為他配置特製眼鏡,輔助日常生活觀看。驗光師謝錫寶說明,眼鏡上有特製的稜鏡鏡片,可以協助病患觀看近距離事物時,較不需要用到調節力,進而達到輕鬆的效果。
花蓮門諾醫院的東區視保中心,至今協助過兒童、青少年,甚至中風患者的視覺訓練,都取得十分良好的成效。副院長許明木表示,除了協助患者外,了解經由訓練之後多久能夠恢復正常,是中心現在想探討的問題。
根據台大醫院的流行病學研究,幼兒的屈光異常、弱視、斜視比例分別為7.4%、4.2%和3.1%。孩童的視力不可忽視,雙眼視覺應該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讓他們的生活盡快回歸正軌。
(※ 婁雅君 羅盛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