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界記錄池上斷層 累積豐富科學數據
在中研院地科所,2000年打造完成的「台灣寬頻地震網」,在玉里站不只設計了三道門,地震儀就放在山壁裡面。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紀宗志說:「因為我們的BATS(寬頻地震)站,要建立在那個岩盤上面,不能在那個在沖積層,所以就是要找那種又安靜,又沒有人,路可以到,又要有網路的地方,所以找BATS(寬頻地震)站是一個蠻不簡單的一個工作。」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技師梁文宗指出,「往山壁挖進去的話,基本上就是盡量避開這個人為的干擾。這張圖是把中研院地球所所負責營運的寬頻地震觀測網測站的位置,在島內的話,基本上我們大部分的測站,是分布在山區裡。那我們最遠的測站,可以甚至到南沙,西部的話,我們就到馬祖金門甚至烏坵。」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紀宗志表示,「地震站的那些架設,他們老一輩的那時候超辛苦的,因為我們現在都還有衛星,有一些訊號可以看。他們早期是拿著一本地圖,然後就要一個站一個站,照著地圖這樣去走。」
三十多部寬頻地震站,是永久站,也是中研院研究地震的骨幹。站與站之間距離大約30公里,光是找地點跟施工都是大工程。其中,有七個站跟全世界最大的地震中心做資訊交換。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技師梁文宗說:「我們透過這個交換,其實我們可以很輕易拿到全世界幾千部的地震儀的資料,我們都可以拿來做分析的。」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紀宗志表示,「主要是這一顆地震儀,它更敏感,之前在池上那邊安裝的。大概它的周期是120秒,這一顆是240秒,它可以看到更長周期的東西所以它是屬於更高階一點的地震儀。」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紀宗志補充,「我算是中正大學地震所,所以我本身有做地震研究。那我知道地震資料,對地震研究的人員來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多一份用心的話,他們這些研究人員就可以少一些在分析這些雜訊,沒有必要的一些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