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奇美醫院 打造貨櫃式檢測實驗室
工研院和奇美醫院合作,打造貨櫃組合式的新冠病毒檢測平台,採檢到檢測一站式的操作,降低醫護人員染疫風險。另外,量測體溫的「熱顯像儀」,工研院運用AI技術,在辨識人臉時,不會受熱水、熱食等其他熱源干擾,精準測量體溫。
連通貨櫃搭建,外表看似平凡但內容很不簡單,這是工研院和台南奇美醫院所打造的貨櫃組合式微負壓超高通量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長田宇峯介紹,「我們的醫檢師在執行核酸檢測的時候,必須全副武裝來保護好自己,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病毒檢測可以一站式的完成,保護我們醫檢師的安全。」
實驗室是採檢到檢測一條龍的病毒檢測平台,醫護人員著裝後,進入緩衝區,依照規範到「檢體前處理區」或「PCR操作區」,再經由高通量自動化機台進行檢測。
工研院生醫所長林啟萬指出,「進氣、排氣、淨化,以HEPA潔淨供氣,潔淨度到達1萬等級,媲美手術室等級的潔淨度需求,負壓值大於等於8Pa,符合BSL2負壓實驗室的需求,防止病原的溢散,貨櫃套件可快速拆卸組裝。」
疫情嚴峻、檢測量大增,必須確保分艙分流,才能降低醫護人員染疫風險。但除了檢測之外,如何預防也很重要,工研院推出新一代的「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利用AI和紅外線熱像儀彩色顯示,就算手拿熱水、熱食,這些熱源,也不會干擾到人臉、體溫辨識。
工研院微系統中心組長陳柏戎說明,「(一次)9到10個人沒有問題,就在這整個畫面裡面,所以它這也可以用在一些公共運輸的一些據點,我們除了有熱影像以外也跟彩色影像作整合,也可以去跟門禁系統來做結合。(舉例)他是有發燒以外,比如說前幾天的時候體溫狀況是如何,他是什麼時候進來,甚至是在誰的附、跟誰有接觸。」
相關技術,目前在經濟部等機關和企業,都已經陸續啟用,除了偵測體溫之外,還能結合刷卡門禁管理系統,同步落實實聯制,訴求是降低民眾等待量測體溫的時間和管控人力,讓防疫機制更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