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教委員初審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的「產學合作和人才培育創新條例」,如果完成三讀,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可以和研究領先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的研究學院,但國立大學禁止和中資企業合作,企業投入的資金也不能有中資。 半導體產業為台灣撐起一片天,但台積電、聯發科等龍頭,曾當面向總統蔡英文反映缺人才困境。教育部為此提出「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並經立院教委會22日初審通過,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可和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1個研究學院,設2到3個碩博班,聚焦國家重點領域的高階科技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指出,「從AI、半導體、循環經濟、智慧機械、新農業、金融,都有可能是未來我們會納入擇列的對象。」 以沙盒創新模式引入產業資源,小規模試辦,鬆綁法規和組織人事,教育部認為可達到產學研三贏。對此,清大表示,已做好準備,若條例三讀通過,一定會提出申請,不過原本以為政府找資金,學校提申請,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清大副校長陳信文認為,「聽到感覺像是我們要直接先面對業界,再去找政府的錢一起來,有點像是現在大產學。我想不管哪一種形式,該我們負責該找業界,我們現在都在做準備。」 清大表示,原本規劃2億設立半導體學院,接下來得看合作企業的資金額度來調整。教育部則表示,合作企業資金須高於政府資金,政府資金來自國發基金,不使用原有校務基金,而且立委附帶決議通過,禁止和中資企業合作,投入資金不得有中資。 民進黨立委林宜瑾表示,「(經濟部)投審會那邊會有一定的防堵機制,我們有一個審議會,會做比較詳盡的調查。」 教育部強調,政府跨部會審議會,大學監督會以及研究學院管理會能有效把關,只是高教工會批評,國立大學恐割讓為外界控制的租界,且至今沒任何評估報告,也未曾召開公聽會,不排除有進一步的發聲與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