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農林22條措施」 恐為取得台灣農業技術

國台辦發布「農林22條措施」,支持台資企業在中國農林業領域發展。對此,種蓮霧的農民表達興趣缺缺,認為中國政策常急轉彎;種蘭花的農民則說,產業供應成熟,對這些措施無感。農委會傍晚也開記者會指出,這些措施雖然名為惠台,但實際上對中方有利。

中國片面禁止輸入台灣鳳梨,但國台辦持續對台資企業招手,要台灣民眾把握機運。發布的「農林22條惠台措施」中,涉及茶葉、水果、花卉等,條件包括提供土地、便利融資,與開拓中國市場等。種鳳梨的農民指出,這些條件真的吸引人,可見中方非常想得到台灣的技術。

鳳梨農民林郁修認為,「他要的是我們的技術,像培育啊、培育品種啊對不對,造林、規劃、技術管理、田間管理它都包括在內。」

而在台南種植蘭花的農民指出,蘭花外銷美國、日本共86個國家,產業供應成熟,對這些利多條件相對無感。

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秘書長曾俊弼表示,「台灣今天能夠在外銷出口的這樣的國家能夠具備優勢,最主要是產業本身供應的成熟度,所以我想這一次的一個出台的方式,對目前花卉上的產業,我想相對還是比較無感的。」

也有在外銷中國的蓮霧農民,則對於中國政府沒有信心,擔心政策會變來變去。

屏東蓮霧農王瑞雄說:「(農民)興趣缺缺,因為過去他們的觀念裡面,就是對岸政府容易有一個政策急轉彎,他們沒有安全感。」

農委會傍晚舉行記者會回應,表示目前已公告409項類農產品項目,禁止在中國投資與技術合作,並認為惠台措施只是「新瓶裝舊酒」,更提醒赴陸投資有各種不確定性,22條措施不是惠台、而是利中。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它本身其實在農業部門裡面,遇到了一個很大的糧食安全這樣的一個壓力,所以它當然希望台灣這一邊,有更多所謂的農業投資,名為惠台實為利中的最具體的案例。」

而針對國台辦指出,去年向台灣通報28批次鳳梨不合格,但台灣沒有任何回覆。防檢局表示,去年共接獲13件通報,沒有等中國要求改善就主動與相關單位討論,採行輸出檢疫強化措施,呼籲雙方應盡速進行檢疫技術對話,恢復我方鳳梨輸入。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