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研究員與在地居民,一起在四號公園種植原生喬木與灌叢植物,營造接近森林的多層次結構。
林業試驗所育林組副研究員馬復京指出,「我們的公園都比較制式化,因為它是用景觀規劃的,就會種那些大樹,或是它的樹種會比較集中在某幾個樹種,對這個動物或是對昆蟲棲地的利用,都會比較不足。」
只有大樹跟草皮,不只能夠棲息的生物種類較少,截流雨水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葛兆年說明,「從上面一下來這個雨水,如果冠層沒有截流的話,它就掉下來直接就落到土壤,所以說如果是暴雨的話,其實可能就會造成逕流水的產生。」
土壤有涵養水源的功能,但因為人為踩踏與頻繁清掃落葉,公園裡的表土普遍都有硬化的問題,影響透水性。林試所在四號公園進行簡單的實驗,觀察保留落葉的效果。
林業試驗所育林組副研究員王巧萍表示,「大概才十個月的時間,表層就已經自動形成孔隙,像這樣子,我們已經有幾次之前這邊的志工夥伴來觀察,下大雨的時候這邊一大片淹水,然後就奇怪我們這個地方會好像乾得特別快,或是它基本上不太積水的。」
當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能夠讓我們放鬆身心、提供生態系服務的都市公園,就顯得更加珍貴。一片森林的形成需要時間,四號公園未來會有怎樣的面貌,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