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多焚化爐逾20年需歲修 各地垃圾爆量難負荷

陳冠勳 章明哲 王威雄 陳信隆 / 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下個月就要過年了,春節前許多民眾都會大掃除,不過到時候清出來的大量垃圾,對多個縣市來說可能是難以處理的負擔,由於全台大多數的焚化爐陸續超過20年,需要整修、改善,這期間垃圾處理量大幅減少,導致多個縣市出現垃圾嚴重堆置的問題。
 
雲林和台東縣內雖然焚化廠已經完工,不過因為環評爭議、經濟效益評估不彰等因素,多年來無法啟用,只能依賴外縣代燒垃圾,如今因為委外的焚化爐歲修,加上受到事業廢棄物的排擠,這些縣市的垃圾無處可以去化,只能不斷堆置,現在累積量都是萬噸起跳,垃圾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大量的垃圾堆疊成一座比鄰而居的「垃圾山」,台東有多個掩埋場都存在這樣不自然的景觀,而且持續增高。其中台東市掩埋場垃圾無處可去,一路堆到地面上至少兩層樓高,還在繼續堆,住在掩埋場周遭的居民,長久以來與垃圾為鄰,再也無法忍受惡臭,表達抗議。

台東市建農里里長林金寶指出:「我們這邊的灰塵裡面都有它的垃圾場所遺留下來的飛灰,東北風過來的時候,它的整個味道跟它的粉塵的汙染,都是在我們村莊裡面。」

沒有營運中焚化爐的台東,日產大約100噸垃圾,除了20噸運到高雄委外處理,剩下靠的就是掩埋,不過台東13座垃圾掩埋場,就有8座快要飽和。其中,人口最多的台東市公所掩埋場,還因垃圾無處可去,沒有分類處理的垃圾一路堆到地上兩層樓高。
 
同樣面臨垃圾去化困境的還有雲林縣。為了減少囤積垃圾在外飛揚和惡息,環保局只能先將垃圾打包暫時封存,因為雲林多個掩埋場的垃圾堆置嚴重,其中元長鄉掩埋場的垃圾暫存量,高達到5000公噸,累積有30公尺高,現在雲林縣日產約320噸的垃圾,其中20到30噸委外代燒,一部分掩埋,但還是有超過150噸的垃圾量無法去化,只能不斷再堆置。

雲林縣環保局副局長黃富義指出:「雲林縣目前的垃圾處境是非常艱鉅,全縣現在堆置的量,有將近10萬噸,那每天的去化管道也受阻,現在外運的量僅僅只有不到20噸,這個對我們縣境是很大的一個困境。」

由於近年來各焚化爐計劃歲修,加上事業廢棄物排擠到家戶垃圾,外縣市開始調降代處理的垃圾量,讓沒有營運焚化爐地方,產生垃圾堆積的棘手問題。像是南投縣和新竹縣,每天外運的垃圾量約為150噸跟250噸;花蓮縣則從120噸銳減到50噸。目前的垃圾堆置量,以上三個縣市也都榜上有名,分別為10萬噸、5萬多噸,以及2萬3千多噸。
 
面對垃圾處理,各縣市傷透腦筋,其中,新竹縣打算透過BOO的方式興建焚化爐,解決垃圾危機,卻引發居民強烈反彈,擔心焚化爐會汙染當地環境。有農民抗議:「都是良田、好山好水的農地,因為你們縣政府,為了要興建焚化爐,為了台鎔科技要圖利廠商,不可以這樣做,違背良心。」

至於台東,閒置15年、被點名是蚊子館的台東焚化爐,也掀起重啟聲浪,縣府已經在2019年,確定重啟焚化廠做為解決垃圾爆滿的方案。

台東縣環保局副局長陳炳伸表示:「如果能夠順利在兩年後開始運作以後,我們希望說能夠把目前在各掩埋場地面上堆置的這些垃圾,陸陸續續的運到我們的焚化廠來焚化。」

在縣議會通過「重啟焚化爐修繕預算案」後,台東縣環保局表示,目前已進入招標階段,最快兩年後試營運,不過,當地對重啟焚化爐仍有疑慮,存有正反意見。

焚化廠當地民眾高先生擔心:「大豐地區全都是一些農作物或者是水果這方面的種植,粉塵如果飛出來,會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另一位民眾張先生則認為:「如果你不啟用的話,垃圾沒得燒,既然都已經蓋了這個焚化爐了,都已經這麼久了,那我們就應該是啟用會覺得比較適合。」

環盟台東分會執行委員廖秋娥認為:「現在再用垃圾山這麼高,所以必須要起爐,這樣的一個理由來說服民眾,那我覺得這個就是預先事情做不好,然後現在又用一個,更糟的方法來解決它。」

對於沒有焚化爐的縣市來說,無法自力處理垃圾,委外代燒還必須付上運費、底渣去化費等額外成本,不少縣市政府紛紛提出建置或重啟焚化爐的構想。不過,焚化爐引起的鄰避效應,以及影響環境的疑慮,卻又讓人退卻。眼看地方,舊的垃圾處理不完,每天又有垃圾進場,負擔越積越沈重,要避免垃圾大戰再上演,相關縣市如何找出垃圾處理解方,已經刻不容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