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時的健保自付差額八大類特材管理制度,日前拍板由相關醫學會為各功能分類分別訂定極端值,健保署也從9月1日起改採醫療院所收費極端值管理,消基會從健保署比價網所公布的數據去做價差排序,結果發現,人工心律調節器,同款式的調節器價差竟有達3.48倍,生物組織心臟瓣膜醫院的價差,介於92500至62726元,達1.28倍。
消基會秘書長吳榮達表示:「醫療特材這個部分真的價差實在是太大,健保署所公布的內容裡面,竟然對所謂的極端值不願意公布這個數額,竟然對於超過極端值的醫療院所,不願意公布,醫療院所他們醫院的名稱,讓我們民眾知道嘛。」
消基會表示,健保署把差額醫材的極端值交由各專科醫學會訂定,這無非就是球員兼裁判的做法,喪失政策正當性與公平性,健保署也不願意公布極端值或哪些醫院超過極端值,罔顧民眾知的權益,而民間團體也說,一般民眾如果要動心臟類的重大手術,往往會選擇與自己熟識的醫院,根本不可能上網比價後就因價差跑到其他縣市去動手術。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同樣層級的醫院也存在一倍兩倍以上的價差以外,甚至在不同層級的醫院也沒有出現像醫界講的,好像醫學中心大醫院就會賣得比較便宜,小醫院就會賣得比較貴,也就是在其他不同類別的差額給付的產品裡面都有極大的價差。」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說:「因為過去是沒有極端值的,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還是會希望院所我們輔導它來修正公布,在我們醫材比價網的部分。」
健保署表示,健保特材極端值從9月1日開始展開一個月勸導期,待各醫院資料回傳後,若醫療院所採購價格真的高於極端值,也會去輔導了解其原因後,再將最正確的金額放上網路供民眾參考。
健保署表示,健保特材極端值從9月1日開始展開一個月勸導期,待各醫院資料回傳後,若醫療院所採購價格真的高於極端值,也會去輔導了解其原因後,再將最正確的金額放上網路供民眾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