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醫療器材收費亂象,健保署日前公布最新「醫材比價網」,針對八大類、352項醫材,訂出極端值管理辦法,只要價格異常就會用星號標記,目前全部未超過極端值,希望讓民眾有選擇權,遭外界解讀為「不擋人財路」。對此醫改會批評,光價格陳列還不夠,應進一步公開漲價歷程。 打開健保署醫材比價網,各種醫療器材價格幾乎一目了然,為了管理過去醫療院所醫材價格收費亂象,例如同一品牌在不同醫院的價差,可能達數萬元以上,健保署日前宣布,針對八大類、352項醫材,訂出極端值管理辦法,只要價格異常,就會用星號標記,目前全部未超過極端值。 健保署醫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民眾也可以在比價網上面,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狀況,然後再去決定到底要不要在這家醫院使用這個特材。」 健保署表示,醫材收費分成健保給付、自付差額、及全額自付,自付差額是指有用到健保給付的醫材,但希望加價、用較好品質或功能的品項,例如特殊功能水晶體、心臟塗藥支架等。公開價格是讓民眾有選擇權,遭外界解讀為「不擋人財路」。對此醫改會批評,光價格陳列還不夠,應進一步公開漲價歷程。 醫改會副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這個政策訂定之後,訂價較低的會不會往極端值靠攏這個現象,那這個靠攏的現象到底多寡,會不會影響到自身就醫的權益。」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對於極端價格醫材要有積極作為,而健保署則是強調,若出現極端值醫材,會請各醫學會進行勸導,不讓市場機制大亂,往後也會揭露同品項醫材的治療成果,資料會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