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身分曝光 去年食安吹哨者案件立案僅29件


吹哨者內部檢舉,被認為是替食安把關有效的方法之一,不過近年卻常發生吹哨者身分曝光,影響民眾檢舉的意願,根據統計,去年檢舉數量減少許多,立案只有29件,獎金只發出50萬。

戴上帽子及口罩低調出現在媒體鏡頭前,這位食安吹哨者去年4月檢舉位於桃園龜山未合法登記的地下工廠,回收盤商破損不良品及過期品,重製成糯米粉等產品,沒想到今年3月相關單位才對工廠進行封存,也還沒偵結起訴。

這位吹哨者說,「老鼠、蛇、蟑螂,什麼應有盡有,我詢問過上級主管,主管他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有跟我說你不要管那麼多。」

吹哨者被視為把關食安有效關卡之一,衛福部還因此制定檢舉獎勵辦法,根據食藥署統計,近3年衛生單位依食安法立案的檢舉案件分別為105年48件、106年86件、107年29件,總計163件,共發1730萬元,但近年卻常發生吹哨者身分曝光,地方衛生局核發獎金過慢,降低民眾檢舉意願,而且食安獎金取決於行政裁罰,法律上規範採一罪不兩罰,一旦涉及刑法,不肖業者若遭判刑,沒有行政裁罰的情況下,吹哨者也拿不到獎金。

食藥署企科組科長黃建隆表示,「有些廠商其實透過行政救濟,在行政救濟還沒有完成之前,可能(檢舉案件數)這個部份沒有做一些核發,沒有核發的時候,我想這個部份可能案件統計上就沒有這樣一個數字。」新北市衛生局食藥科長楊舒秦也說明,「刑事這邊的處分確定偵查終結、確定了之後,都是要審查(吹哨者)他的資格條件,有達到發放標準就可以予以核發。」

對於地方衛生局核發獎金過慢,食藥署表示,各縣市若想鼓勵吹哨者,都可向中央食安基金申請加碼,未來也會檢討核發機制,不排除比照廉政署,依辦案進度先給予一定獎金,但仍須取得共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