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非洲河馬數銳減 河湖生態受衝擊

施慧中 / 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非洲河馬數量正在減少,對非洲大陸的河流與湖泊生態都會造成危害,關鍵就是在河馬的糞便。它不但是魚類的糧食,糞便內的二氧化矽,也是平衡農藥殘留、維持良好水質所必須。少了河馬這個關鍵媒介,生態將會失衡。

東非洲從肯亞流向坦尚尼亞,長達四百公里的馬拉河,是非洲河馬的重要棲地。這些龐然大物很會吃也很會拉,白天大部分時間躲在河裡避暑,分擔體重壓力,還大量排泄,不過這無關汙染,而是自然生態循環的一部分,水中魚類靠河馬糞便養分維生,隨著農業開發增加,氮和磷等化肥物質隨著下雨跟灌溉進入水源,更需要河馬糞便中的二氧化矽,滋養矽藻來平衡。

安特衛普大學水生生物學家 蕭林克博士說:「這些矽藻需要二氧化矽才能成長,在湖中各種藻類之間成為優勢者,當所有元素都平衡了,從磷到氮,從二氧化矽到碳,那麼矽藻就會贏得生態戰爭,完全是因為他們細胞結構有二氧化矽。」

河馬一天可吃上25公斤含有二氧化矽的草,拉出好幾公斤的糞便,安特衛普大學的研究人員,從2014年起開始監測馬拉河沿岸的土壤跟水質,他們發表在新一期科學進展期刊的報告指出,馬拉河中大部分二氧化矽都是河馬運送過去的,占了總量的76%左右,扮演了養分補給者的角色.河馬數量減少,對河流湖泊生態都會造成衝擊。研究人員發現,沒有河馬生存的維多利亞湖下游,堵塞了大量對人類跟動物都有毒的藻類,就是明證。

蕭林克博士表示,「河馬已經在非洲,特別是馬拉河生存了百萬年,所以整體生態系統已經適應它,知道如何處理消化河馬糞便,如今更成為河流生存所必須。」

研究人員指出,河馬在陸地吃草,在河裡棲息避暑,生活在水陸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圈中,因此無論土地或水源出現威脅,甚至交互作用,都會衝擊河馬族群,這是他們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雖然目前族群數量還沒有到瀕危的程度,仍然值得密切關注保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