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測921後「地表位移」時間序列 解析地殼

1553663813u.jpg地震是台灣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中研院許雅儒博士團隊,利用GPS系統,量測921地震後來解析台灣地殼變形特性,未來可望能為地震的研究,提供新思維。

九二一地震,當時造成數千人傷亡、上千億元的經濟損失。為了要了解地震的「孕震過程」、評估災害風險,成為學界研究焦點之一。中研院許雅儒博士團隊,率先以GPS系統,觀測921地震後的地殼岩石強度及時空變化,有了新發現。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許雅儒表示,「岩石變形的這些快慢,對於這個地震的重複周期,就會有一些比較好的控制,經過應力擾動之後,這個應力重新分配的情形,然後對整個周遭斷層系統,就是它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地震過後,可能我們就可以做一些應力的一些模擬,看看哪邊的應力可能是增加,哪邊的應力可能是減少。」

有別於傳統在實驗室進行的岩石測量,樣本最大只有「公尺級」、研究時間幾星期結束;使用GPS測量,整個造山帶都是樣本,研究時間更能拉長到數年。
1553663814v.jpg
許雅儒說明,「地震的這個能量累積的過程,可能是數百年到數千年,那(傳統)岩石力學實驗,是不可能做這種(長期且大量觀測),地震過後這個很大的應力擾動,相當於是我岩石力學的實驗時,我施加一個應力,然後我去看看它是怎麼變形,那因為它的黏滯係數很高,所以它變形很慢,所以我們這個研究必須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把它的這個整個變形的行為觀測清楚。」

研究團隊解析,從資料中可以推測岩石的強弱,在地質時間尺度上,有顯著變化,而在大地震過後,短期內大量、快速的變形,對台灣造山運動有顯著影響。目前全台有超過400座GPS觀測站提供資料解析,而相關研究數據,未來也可望作為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之一。

1553663814v.jpg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