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圳的大芬村,出產不少複製的世界名畫。自從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大芬從小農村,變成複製畫的代工中心,也帶動區域經濟起飛。中國政府更投資當地的原創發展,要讓仿畫村升級成貨真價實的藝術村。 走進深圳的大芬村,三五步一家畫廊,畫家們看著手機上的世界名畫,熟練的揮灑,要不了一天就能完成一幅高水準的複製品.畫家馬春燕是當地8000名西洋藝術畫家之一,畫了多年世界經典名作,她筆下的梵谷名畫星空一張一千塊人民幣,合台幣五六千,她很有信心的說自己畫得比原作更好。 畫家 馬春燕說:「我覺得我畫得比他好,但是畢竟他是原創嘛,對不對,但是我們是臨摹。」 大芬村曾經是一個只有三百人口,種稻維生的小農村,1978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後,香港商人黃江路經大芬村,租用民房銷售油畫的無心之舉,促使當地幾年內發展成國際級的複製畫生產中心,全盛時期佔世界油畫複製品的七成五,現在當地有1200家畫廊跟相關企業,雇用兩萬名員工,去年產值達41.5億人民幣,折合台幣超過188億。 油畫超市,明碼標價,霓虹燈上廣告詞兀自閃爍,但大芬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就面臨海外需求下降的危機,始終無法完全復甦.落腳大芬18年的畫家任麗江,能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幅複製畫,每個月平均出產五到六十幅,他說現在市場發生變化,速度是賺錢的關鍵。 畫家 任麗江說:「週期太長的話就沒辦法運作的,是吧。這個市場現在就是圍繞著這些淘寶天貓上去做,必須要把生產週期控制得短一點。」 海外訂單的減少,促使當地政府開始改造大芬,從勞力密集的模仿轉向原創作品,希望這裡成為名符其實的油畫村。 大芬油畫村管理辦公室主任 劉女士表示,「深圳的人力成本也在增加,我們國家的人口紅利,可以說已經被在其他國家,包括越南啊、印度這些國家正在模仿也好、分一杯羹也好,同質化的市場越來越多,所以我們現在的轉型還是從我們的原創能力方面去著手。」 為吸引藝術家,政府投資1億元人民幣興建大芬美術館,每年舉辦二十多場原創作品展覽,希望逐步發展為集生產、創作、展示、交易於一體的產業基地,還興建268套公寓,安頓住在大芬的畫家。目前油畫村內已經有300名藝術家,專注於原創,不過山寨名畫之都想變身談何容易。 畫家 劉景陽表示,「那些大老闆來這裡買畫的還是比較少,他知道這裡的市場以前是以複製為主的,它是走低端市場的,要慢慢轉型的話才有大的客人。」 原創市場還沒有打響名號,勞力密集模式暫時難以退居二線,大芬的轉型之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