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一廠1號機週三除役 土地復原需25年

台灣第一座核電機組,核一廠一號機運轉執照,將在12月5日、也就是後天屆滿除役,台電表示需花25年才能完成建物拆除和土地復原。不過,核一廠除役環評仍在審查中,加上新北市府遲遲未核發「水保」完工證明,除役時程大受影響。

核一廠1號機商轉執照,將在5日週三到期,全台第一部核電廠機組將走入歷史,雖然台電尚未拿到原能會發給的「除役許可」,不過已開始規劃除役準備。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表示:「台電在這段期間會進行人員的訓練,穩健的準備,跟一些除役的規劃事項,(等)原能會核發除役許可,就可以進行除役的準備工作。」

原能會核能管制處副處長李綺思也說明除役所需時間:「前面八年的除役過渡階段、中間12年的除役拆廠階段,還有後續三年的這個環境監測階段,以及最後兩年的復原階段,總共25年。」

核一廠1970年核准興建,當時時空背景面臨石油危機,火力發電成本暴增,因此核一廠被列入十大建設計劃優先興建工程,核一廠1號機於1978年12月6日商轉,依規定只能運轉40年,因此運轉執照在今年12月5日屆滿除役,2015年台電就提出除役計劃,不過,因廢棄物外運、核廢料處置問題卡關。關於核廢料如何處置,台電2013年就建置好乾式貯存設施,不過新北市府五年來,遲遲未核發水保完工證明,使核一廠除役期程,大受影響。

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副局長陳文泉表示:「新北市政府的這樣一個,水保計畫的許可(卡關)的話,那依現狀他就是只能在爐心、在燃料池,其實這是無助於除役計畫的執行。」

根據環保團體估算,每座核電廠,除役需花1400億,加上核廢料貯存方案,3座電廠除役總費用高達6200億,但核後端基金,恐短缺近3000億,不足費用將由全民埋單。台電對此低調表示,金額仍在估算。另外乾式貯存場,規劃「先露天再室內」,環團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核廢料每次移動都是風險。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每一次的移動、每次的搬動,都是一次額外的風險,你為什麼不要趕快的開展你的室內貯存計畫,一次就把它做到位?」

由於目前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仍未定案,台電強調目前規劃乾式貯存場,只是暫存。新北市府態度強硬,強調絕不會讓核廢料永久儲放在新北市,核一廠要25年完成除役,恐面臨極大挑戰。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