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治時期,唯一由台灣人資本所推出的「台灣民報」,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台灣歷史博物館將1923-1927年「台灣民報」出版,要呈現早期台灣社會的文化、政治思維。 翻開使用白話漢文書寫的「台灣民報」,上頭一字一句,都是書寫1920年代台灣知識青年針砭時事、為民喉舌,以及發展文學創作的點點滴滴。 台大歷史系教授 陳翠蓮說:「最特殊的地方是,它是台灣人自己辦的報紙,而且它是做為這個政治社會運動的一個,等於是反抗的媒體,(舉例)在台灣本島蔣渭水他就發動了,就台灣文化協會來進行反抗運動的組織跟宣傳的工作。」 前身是「臺灣青年」、「臺灣」的「台灣民報」,夾雜著台灣話、日語和白話漢文,1923年4月在日本創刊發行,由於當時總督府限制,直到1927才獲准將編輯事務移回台灣。 這份日治時期唯一由台灣民間資本所打造的刊物,支持台灣社會運動、更時常抨擊總督府、為民喉舌,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學發展搖籃,舉凡賴和、張我軍等文學家,都有作品刊載。 1974年曾複印過「台灣民報」,台灣歷史博物館以這個版本為底,持續蒐集史料,再度集結成冊出版。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謝仕淵說:「因為20年代的資料,它其實到現在,它目前的狀態其實就是散失在各地,可能有一些在日本,然後我們怎麼把這樣子有意義的資料重新拼湊,把它拼回來。」 透過收藏家提供,台史博館擴充早期編纂上的缺漏記錄,再度出版,要讓更多人對於1920年代的台灣有更多理解。未來還將出版「臺灣青年」、「臺灣」等史料記錄,從前人提出文化批判、政治想法,來帶動現今社會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