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海洋資源豐富,但到底有多少海洋生物,還是未知數。屏東海生館有位副研究員何宣慶長期到漁港,從漁船誤捕、沒有經濟價值的深海雜魚中,找尋研究樣本,多年來他發現,台灣深海棲魚的多樣性,幾乎是全球最高。
漁船卸貨,一箱箱長相奇怪的雜魚,在漁民眼裡沒有經濟價值,只能攪碎,做成養殖魚的飼料,但對海洋學者卻是做研究的寶藏。
==國立海生館副研究員 何宣慶==
像這一隻
這是目前我們
還沒有發表的新種
這是棘茄魚
鮟鱇魚的魚類群
琳瑯滿目的魚,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但在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眼裡,這裡有100多種魚,不小心還會找到從沒紀錄過的新品種,何宣慶帶著助理,最密集的時候,一週就來找一次魚。
==東港漁民==
說實在真的很多魚
真的都不太熟
每天這樣看這樣看
之後覺得那個比較普遍
可是我們偶爾看到少看到的東西
就會挑起來給他(老師)
-1
因為沒有深海研究船,漁船誤捕的雜魚,反而成為珍貴的深海魚研究樣本,何宣慶透過多年取樣,反覆把魚帶回研究室紀錄,已經確認台灣有多種深海底棲魚的多樣性,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國立海生館副研究員 何宣慶==
鮟鱇魚大概我開始做
全台灣大概(記錄)20幾個種
23、24個種
然後到後來我做完研究
已經有80幾個種
所以大概增加了三倍之多
鼠尾鱈有到71個種
鯊魚的話有190幾個種
整個軟骨魚啦
包括鼠尾鱈、鮟鱇魚,目前紀錄到的已經是全世界最多樣,鯊魚、魟魚等軟骨魚,也有世界前三名,紀錄成果不只豐富台灣生物資料庫,還也協助了解生態變化。
==國立海生館副研究員 何宣慶==
我們的生物多樣性
一直在消逝當中
有些物種一直在滅絕
或者是甚至從地區性的滅絕
如果我們現在
不把這些標本取回來
把牠永久保存在標本館裡面
未來可能我們子孫
看到只有圖片
-1
海洋生物紀錄難度高也耗時,但學者認為腳步不能停,因為台灣生物多樣性高,我們很有機會在全世界千分之二的土地上,紀錄到佔世界百分之十的海洋生物。
記者 王介村 許政俊 屏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