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小心可能汞中毒,台北榮總分析31名體內汞含量偏高患者,結果發現大多與過量食用深海魚、海水魚有關,其中6名是孩童,都有過動、語言遲緩的症狀,醫生表示,鮪魚這類大型深海魚,處於食物鏈頂端,體內汞累積量高,食用過量容易增加汞中毒風險。
市場裡的魚攤上,擺滿各式各樣新鮮現撈的魚貨,吸引不少家庭主婦來挑選,但要小心,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海水魚,小心會汞中毒。
==民眾==
當然會擔心
怕吃了對身體不好
==民眾==
不然怎麼辦 要吃什麼
台北榮民總醫院分析31名體內汞含量偏高患者,結果發現多與過量食用深海魚、海水魚有關,其中6名為孩童,都有過動、語言遲緩的症狀,原來是媽媽覺得吃魚有益孩子腦部發展,常常購買鱈魚、鮪魚等深海魚給孩子吃,結果導致體內汞濃度偏高。另外,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曾收治1名50多歲患者,連續3個月每2天吃1次、共6片鯊魚煙,出現記憶力衰退,連枕邊人名字都叫錯。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 江守山==
含重金屬的廢棄物
結果經過我們的 所謂的浮游生物
小魚大於這樣
一層一層的生物蓄積
跟生物的濃縮效應之後
在大的食物鏈的 頂層的魚身上
就變成非常高的汞濃度
==漁業署副署長 蔡日耀==
不管是深海魚或迴游魚
或是貝雀類
只要是自然界裡面的
應該吃 絕對不會有問題
醫師提醒民眾,一般人每月最多吃2到3次大型深海魚,每次80公克以內相當於半個巴掌大,孕婦與未滿18歲未成年者,1月食用次數以1次為限,身體如果出現四肢麻木、手抖等症狀,很可能是汞中毒,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