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
-
共伴效應降雨集中北台灣 至少持續到22日
|生活今(21)日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共伴影響,雙北地區大雨下不停,也傳出零星災情,宜蘭縣宣布今天停班停課。氣象署提醒,這一波雨勢還沒有結束,劇烈降雨至少將持續到週三。
-
東北季風+風颱環流 臺北、北海岸、宜蘭摔大雨
|受著風颱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共伴的影響,氣象署今日 (10/20) 中晝啟動「較大規模或者是較激烈大水雨事件加強作業」。氣象署表示,這改落雨集中佇大臺北地區、基隆北海岸和宜蘭山區,上無落到拜三 (22),民眾愛注意大雨、崩山佮做大水等災情。(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馬太鞍堰塞湖面今投放水位計 可及時回傳資料監控
|地方就怕「風神」颱風和東北季風,引起的共伴效應,會帶來驚人雨勢,中央前進協調所不敢大意,總協調官季連成坦言,如果再碰上大豪雨或地震,可能還會再有大量的泥沙跟著下來,恐怕會再形成新的堰塞湖;他強調日累積雨量達200毫米,將立即啟動疏散。另外,為持續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今(19)日在馬太鞍溪堰塞湖面,成功投放投入式水位計,能及時回傳水位資料,發揮堰塞湖水位監測功能。
-
立霧溪堰塞湖無立即危險 中央基於安全撤逾900居民
|地方受到「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影響,花蓮已有明顯雨勢,立霧溪堰塞湖是否有潰決風險,引發關注。中央表示,水位距離壩頂還有5公尺,現階段並無立即危險,但顧及安全,已先撤離超過900位的部落居民。今日一早,也讓居民短暫回家、收拾行李,但有部分居民不願住在收容所,選擇在富世村的籃球場,自行搭帳棚避難。另外,在光復災區的第三暫置場,堆放30萬噸淤土,目前也先以防水袋蓋住,避免大雨沖擊。
-
花蓮預計撤離1308人 中央攢9萬袋沙包防風颱雨
|氣象署預估,熱帶擾動禮拜 (10/19) 有機會發展做輕度風颱,外圍環流對禮拜到後禮拜二 (21) 會影響臺灣,時到北部佮東半部可能會落大雨。針對這款情形,佇花蓮光復的緊急應變協調所,今仔日 (16) 共重點轉做防止風颱;若準累積雨量到200毫米,也會監測馬太鞍溪的水位,分階段疏開居民。欲做志工的民眾愛注意,對拜六 (18) 開始,就會禁止志工入去災區,確保安全。(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花蓮嘉農溪溪面高於堤防 已有破堤現象居民憂
|地方樺加沙颱風讓花蓮一帶全變了樣,除了溢流的馬太鞍溪,當地居民還擔心光復溪的支流嘉農溪,因其長年泥沙淤積,溪面已經高於堤防而且出現破堤狀況。如今附近更堆置著災區清除出來的土石,在大雨時大量雨水不排除會直接流向住宅區,恐有大量土石侵襲民宅區疑慮。
-
李鴻源示警大雨恐釀二次堰塞湖 中央研議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
|生活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後,造成下游堤防損壞,中央設置「鼎塊」、「太空包」及「臨時土堤」三道保護層,進行臨時的堤防整建。水利署表示,明(4)日將完成第一階段3公尺的土堤建構,可達一定保護標準,除非有大雨,否則洪水不會再進入市區。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上游還有2.5億泥沙,如果有豪雨或地震,恐再形成「二次堰塞湖」。中央則證實,確實有風險,除了加固堤防,也研議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至於,國慶前後可能有新的熱帶擾動,則是提前訂定撤離疏散計畫。
-
光復鄉清出逾萬噸淤泥 環境部:速移往4暫置場
|地方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化身鏟子超人,前往光復鄉協助災民復原,截至昨(30)日已清出近3萬5000噸的垃圾、超過1萬公噸淤泥。這些垃圾初期規劃先送到當地的暫置場,再分批交由台泥焚化爐來處理。由於目前氣象預報,4日開始,花蓮有可能出現大雨甚至豪雨,環境部長彭啓明說,淤泥會盡速從街道移除,而適當降雨反而有助洗除淤泥。
-
颱風樺加沙下週影響台灣 估花東屏將有豪雨
|生活目前太平洋有3個颱風,其中最要留意的就是'樺加沙'颱風,氣象署指出,雖然它登陸機會低,但樺加沙強度持續增強,不排除來到中颱上限或強颱。由於樺加沙颱風的強度和範圍大,估計下週一到下週三清晨是它影響台灣最明顯的時候,預期花蓮、台東以及高屏和宜蘭山區和屏東,會出現豪雨以上雨勢,請民眾嚴防強風、豪雨和大浪。
-
台中大雨釀災 太平區野溪暴漲圍牆倒塌
|地方台中市昨(7)日傍晚下起大雨造成災情,太平區出現野溪暴漲,而在長龍路3段有山坡的地勢較高,大水往道路宣洩,整排圍牆倒塌。當地居民擔心,由於當地位在山坡下方,如果再發生強降雨,影響範圍可能擴大。市立圖書館的西屯分館也造成積水,市區的主要道路和商圈也都有積水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