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北榮開發AI模型辨傷口咬痕 助選抗蛇毒血清治療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每年平均有近千人被毒蛇咬傷,但並非人人都能辨識蛇的種類,台北榮總近期開發出1套AI人工智慧模型,可根據傷口咬痕等資料,辨別出要使用哪一種抗蛇毒血清,爭取黃金治療時機;另外若發生工安中毒事件,也可透過AI系統,找到傷患的毒物來源,有助醫師做精準治療。

2023年9月,屏東明揚國際公司工廠發生大火,造成4名消防員不幸殉職,有100多人輕重傷。有鑑於國內工安意外中,常伴隨不明氣體或化學物質外洩,導致人員中毒,為了緊急救護傷患,台北榮總研究團隊近期開發出1套AI人工智慧模型,救護人員只要將傷患病徵用語音輸入系統,AI就能迅速在國內外文獻資料中,找到傷患的毒物來源,有助於醫師做精準治療。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醫師何揚對此說明,「這些傷者他們這個咳嗽不止,或者是說這些看到他們很快的吸入氣體產生意識不清,那AI它可以透過這些片面的症狀,列舉出各個可能類似的相對應症狀的物質。」

此外,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每年平均有近千人被毒蛇咬傷,但並非人人都能辨識蛇的種類,因此研究團隊針對會危及生命的6種重要毒蛇特徵輸入AI,系統就可從患者傷口咬痕、抽血數據等,辨別要使用哪一種抗蛇毒血清,爭取黃金治療時機。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解釋道,「鎖鏈蛇因為牠有地域性,所以基本上大概就是在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南部的山區,它的症狀跟百步蛇有點像,但是它還會有急性腎衰竭,那如果雨傘節就單純就是呼吸衰竭。」

研究團隊強調,這套系統準確率達80%以上,被毒蛇咬傷後越早施打抗蛇毒血清,存活率越高,但有些醫院急診醫護人員不見得都有經驗處理,因此希望建立台灣特有的AI中毒模型,供其他醫院參考,以降低中毒事件造成的死傷。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