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

  • 北醫研究:血清紐蛋白高度磷酸化 易激發動脈硬化

    |生活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及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要診斷是否動脈粥狀硬化,通常要透過血管造影、電腦斷層掃描等方式來判斷,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發現,血清中的紐蛋白若是高度磷酸化,即可判定動脈硬化的程度,重大發現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 Professor Couple Involved in Stem Cell Scandal 涉侵占幹細胞專利 教授夫妻百萬交保

    |

    A couple, both professors, are accused of stealing stem cell research findings jointly developed by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ir own and applied patent

  • 涉侵占幹細胞專利 北醫、台大教授夫妻各百萬交保

    |社會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黃彥華和在台大擔任副教授的丈夫林泰元,被指控共謀利用職務機會,涉嫌將北醫和科技部合作的研發的幹細胞成果占為己有,兩人共謀申請專利,並移轉給上市的生技公司,疑似從中獲利。檢調兵分9路展開搜索,約談相關人士,訊後檢方諭令黃彥華與林泰元及廠商高姓監察人,各以100萬元交保。

  • 北醫採取多基因分析 一次抽血多項評估

    |生活

    為了達到癌症精準醫療,國內醫界展開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未來只要抽一次血,就能就可以針對13種癌症、共45種治療藥物的有效劑量、副作用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預測。

  • 高齡長者易口腔弱化 北醫引進AR讓學生模擬長者口腔照護

    |生活

    口腔弱化是高齡長者普遍會遇到的問題,包括可能吃東西容易噎到、甚至說話口齒不清,都是退化的徵兆,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引進AR及VR教室,讓學生模擬訓練為長者進行口腔照護,同時機器也會為學生打分數,作為下次改善的依據。

  • 應用AI判讀醫療影像 速度快、準確度高

    |

    人工智慧應用包含醫療影像判讀,科技部聚焦腦部、心臟和肺部疾病,補助台大、榮總和北醫團隊,研發出幾款「智慧醫療」影像診斷工具,可以即時分析患者的資訊。 點開系統,即時顯示「腦轉移瘤」的位置和相關分析,台北榮總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把數千筆「腦部磁振造影」影像,結合AI模型訓練,可以即時偵測出肺癌的腦轉移瘤病灶,而且大幅縮短閱片時間。 台北榮總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表示,「(平常)看一個個案10分鐘是一定

  • 北醫:懷孕前3月所曝環境 影響孩子罹病機率

    |

    台北醫學大學和國際學者合作,研究孕婦在孕期所暴露環境與罹患疾病的關聯性。分析資料庫發現,以台灣為例,懷孕的前3個月,如果是落在10月到11月間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時期,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相對高。   另外,懷孕初期曝露在PM2.5較高的環境,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有高血壓及心房顫動的風險。 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烏斯馬指出:「因為台灣位於熱帶地區,天氣與其他環境是比較不同的,雖然無法知道確切

  • 工研院攜手北醫 推「零接觸」防疫平台

    |

    國內的工研院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讓醫護人員不用進到病房,就能夠遠距監測病人的情況,減少自己被感染的風險。 透過螢幕親切問候,並看著旁邊顯示的數據曲線,清楚向患者說明情況。這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跟工研院日前推出的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協助醫護人員照顧疑似新冠病毒患者時,減少感染風險。這套新科技不但領先全台,連國際媒體都關注,知名通訊社美聯社就實地走訪北醫,了解這套

相關標籤

近期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