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伊拉克戰火及氣候雙重衝擊 烏爾、巴比倫遺跡受威脅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在現今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搖籃。然而,戰爭的破壞以及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土壤鹽化和地下水位上升,正在加速南部古城烏爾與巴比倫古文明遺址的侵蝕與崩塌。考古學家與文物專家警告,若不立即採取修復與保護行動,這些承載人類早期文明的寶貴遺跡,可能將永遠消失。

在人類最早城市之一的烏爾遺址,考古學家仔細檢查這些擁有好幾千年歷史的牆面結構。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乾旱、極端高溫和土壤鹽分濃度上升的影響,古城部分建築結構已經出現損毀,專家相當憂心倒塌的風險。

濟加爾省文物文化遺產局審查員哈松說:「這些鹽分沉積是暖化與氣候變遷造成,已破壞王墓的重要部分,以及烏爾古城的其他區域,這個極端氣候的天候變化,正威脅烏爾現存的所有建築,因為該遺址遭受高鹽分、地下水位上升、極端高溫及區域廣泛乾旱多重影響。」

烏爾古城在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位於北側的烏爾大神塔建於西元前21世紀,是蘇美人祭祀月神南納的神殿,展現了古代帝國的宗教儀式與信仰體系。

這座壯觀的建築不僅景致宏偉,更承載深厚的文明意涵,是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建築之一,為研究世界最早文明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

乾旱和高鹽分的土壤讓神塔遭受侵蝕而損毀,其中第2層建築部分結構已經消失。根據考古記錄,原本27公尺的高度也剩下17公尺。

濟加爾省文物局考古學家納斯拉拉表示,「北風是造成建築部分侵蝕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在杜布拉爾馬赫神廟、王墓以及神塔上尤其明顯,烏爾神塔的北側正在惡化,因為北側地區面臨沙丘,而風與沙丘雙重作用,導致神塔北側結構的持續侵蝕。」

同樣的危機也衝擊古巴比倫的考古遺址。專家指出,遺跡的建材取自當地低鹽分的土壤,不容易受到氣候影響,但不當的修復讓遺址結構更加脆弱。

而高鹽分的土壤逐年侵蝕古建築的黏土結構,急需進行積極的維護工作,否則這些仍清晰可見的蘇美時期浮雕,未來恐怕再也無法為後世子孫所欣賞。

伊拉克文化觀光文物部總幹事哈斯納維指出,「這些考古遺址急需關注與行動,除了面臨修復與挖掘過程中的挑戰,特別是資金不足的問題外,也必須利用目前伊拉克的安全狀況,吸引更多國際團隊保護珍貴遺址。」

從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1990年代初的波灣戰爭,到2003年美軍入侵,以及叛亂勢力與伊斯蘭國,數十年戰亂已經重創伊拉克的歷史遺產,如今氣候變遷進一步衝擊生態系統,加深歷史遺跡保存的危機。

考古學家警告,若不立即採取修復與保護行動,這些承載人類早期文明的珍貴遺跡可能將永遠消失。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