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PM2.5濃度愈高 馬拉松跑者平均完賽時間愈長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參加馬拉松是許多跑者挑戰自我的方式,但研究顯示,外在環境條件也可能影響跑者成績。美國一份研究指出,空氣中的PM2.5濃度愈高,參賽者平均完賽時間就愈長,且對頂尖跑者影響尤其嚴重。另一份研究則指出,全球暖化會造成賽事難以在最佳比賽條件中進行,讓馬拉松世界紀錄更難打破。
美國近期一項研究顯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愈高時,馬拉松參賽者所需的完賽時間就會愈長。
該研究是在分析2003至2019年期間紐約、波士頓、洛杉磯等馬拉松賽事數據後發現,每當PM2.5濃度增加1μg/m³時,男性跑者平均完賽時間會增加32秒,女性則增加25秒。
研究並指出,尤其是成績優於平均的跑者,受空氣污染影響程度更大,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愈優秀的跑者,在跑步時吸入的空氣更多、呼吸速度更快,因而也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參與該研究的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布恩(Joseph M. Braun)表示,即便是身體健康者,生理機能也會因空氣污染出現重要且微妙的影響。
同樣影響跑者表現的,還有節節上升的氣溫,另一份由氣候研究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提出的研究顯示,全球氣溫上升將導致最適合跑者的比賽條件更難出現,不但會使馬拉松世界紀錄更難被打破,也會讓業餘跑者更難跑進目標時間。
該研究指出,對於頂尖的男子馬拉松選手來說,最佳的競賽溫度是4℃,女子選手則是9℃。
以今(2025)年東京馬拉松為例,約有69%機率可在比賽時達到最適合頂尖男子選手的競賽溫度,但20年後機率將降至57%。而到了2045年時,約有86%的馬拉松賽事已經不太可能達到最佳比賽條件。
研究團隊表示,北半球馬拉松賽事通常在春天與秋天舉行,主要就是因為季節較涼爽、有利跑者發揮。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若同樣賽事未來仍維持在每年同一週舉行,良好氣候與比賽條件將逐漸消失;解決辦法也許可透過提早起跑時間,增加達到最佳條件的可能性。
李彥穎/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