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口活在貧窮線下 緬甸若開邦糧食難取得
棚屋一排排、凌亂得像迷宮,走在破碎巷弄裡的居民,像是被命運困在沒有出口的人生。這裡是孟加拉南部的庫圖巴朗難民營(Kutupalong refugee camp),收容來自緬甸的數十萬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是緬甸的穆斯林少數族群,原本世代居住在西部的若開邦,但因長期受制度性歧視與暴力迫害,陸續出逃。2021年軍事政變後,若開邦的糧食危機進一步惡化。
羅興亞難民納希姆表示,「飢餓逼得我們去啃生的香蕉樹莖,路上遇到穆儂族人向他們乞食,對方賣我們1袋米,怎麼分給200人呢?抵達孟加拉時,我們幾乎快要餓死和渴死。」
過去6個月,困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餐桌上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著啃樹葉、挖樹根勉強維生。
羅興亞難民伊德里斯說道,「湊到一點米都好不容易,通常都得經過好幾日的乞討與尋找,會先煮給孩子吃,剩下的才給我們大人吃,沒剩就只能挨餓,把那日當作齋戒日。」
羅興亞難民巴哈爾也說:「沒有醫生我們也搞不清楚孩子生什麼病,兒子6個月大的時候就過世了。」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統計,若開邦大約有10萬名兒童陷入急性營養不良,但能夠接受治療的卻不到2%。
世界糧食計劃署緬甸負責人鄧福德指出,「訪問若開邦首府1位男士含淚對我說:『如果世界糧食計劃署無法幫忙,當局也不支援,那就請對我們投下炸彈,結束我們的苦痛吧。』」
國內動盪、國際援助金額減少,援助人員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營養不良處境中掙扎的人數,從2023年9月到2025年8月,增加了將近10倍。
鄧福德另說道,「不論這些因飢餓而輕生的指控是否完全屬實,我認為這也凸顯情況的嚴重性。」
緬甸國籍法下,羅興亞人沒有公民身份,更難申請國際援助。近期唯一的好消息,是美國和英國在聯合國會議上宣布投入9600萬美元,差不多台幣29億元,援助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