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災區淤泥估逾10萬噸 環境部:盼分類再利用
在各地「鏟子超人」的幫助下,花蓮光復災區的淤泥逐漸從民宅、道路清出,但當中除了混雜各種廢棄物,也包含從垃圾掩埋場沖刷出來的垃圾,讓清理作業增加難度。
公視記者陳冠勳報導,「花蓮光復糖廠附近開設的暫時堆置場,光是災後清出的泥砂與淤泥,就把現場空間佔滿,堆成一整排比人還高,距離不到200公尺則是另一座垃圾堆置場,堆成好幾座小山,現場更飄散惡臭。」
挖土機人員劉先生指出,「市區那邊清出來啊,整天都是車子載來。」
清運業者黃先生說道,「每天的話,應該跑個20到30台車。」
而目前透過無人機畫面初步估算,整個災區的淤泥預估超過10萬噸,截至29日中午,總共清出的垃圾達7580公噸,而淤泥則有10267公噸。環境部則表示,會評估淤泥分類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不是單純去化,盡量讓災後復原兼顧永續利用。
環境部環管署署長顏旭明表示,「原則上它的性質就是河砂,還算乾淨,可以考量是往建材或者是農地改良,或者是做掩埋場的護土,當然再利用之前,我們都會做土質的檢測。」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則提醒,天然不等於無害,認為台灣東部變質岩區本身就含有高背景值重金屬,遇到災害更容易釋出,呼籲政府應長期監測追蹤下游的農田與水源地,避免居民二度暴露。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蔡秉兼指出,「從歷史的經驗,921包含土耳其,還有日本的一些災害當中,我們都發現它會有一些重金屬的部分,光復鄉它有個處在一個農產品的種植的重點,如果這個農產品受到長期的種植,變成進入食物鏈之後,那可能就會有危害。」
由於災區水資源匱乏,公衛師也提到,在當地的飲水恐怕得暫時靠外來礦泉水,如果是皮膚敏感的人,更要避免接觸地下水,因為地下水流經土壤和岩層,可能會溶解其中的金屬成分,即便加熱去除了細菌,當中的鎳、鉻也可能會引發皮膚炎或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