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中研院調查櫻花鉤吻鮭 合歡溪個體基因歧異度最高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寶級的保育物種櫻花鉤吻鮭,僅棲息於大甲溪上游、低於攝氏17度的溪流中,對水溫極為敏感,1980年代數量一度銳減至200多尾,瀕臨滅絕。櫻花鉤吻鮭棲息在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同樣屬於大甲溪上游的合歡溪也有鮭魚棲息,2018年在雪霸處與太管處合作放流後數量回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合歡溪的鮭魚基因歧異度最高,加上海拔高、水溫低、水質清澈,是目前最好的棲地。

寒冷的12月,中研院的研究團隊前往合歡溪,採集櫻花鉤吻鮭的鱗片和魚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碩士生林威任說,「魚的體表是會有黏液的,需要先把牠稍微滑開來,才有辦法刮到鱗片。」

將採集的組織進行基因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合歡溪的鮭魚,基因歧異度比七家灣溪的還要高,推測在國家公園進行放流之前,這裡有原生族群,與放流的魚交配之後,產生基因歧異度比較高的後代。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指出,「其實合歡溪的魚,牠占據的形態空間是最大的,基因歧異度越高的時候,其實牠的形態多樣性也會越高。」

研究團隊在2022年到2023年總共選擇了32個樣點,進行孵化盒的研究,發現合歡溪的孵化率很好,水源地有62%,太陽城溪段達到65%,高於七家灣溪4號壩的樣點。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表示,「七家灣溪就只有4號壩以上比較上游的地方,是可以跟合歡溪比較,也就是說,合歡溪整體來講,其實它這個棲地都是優於七家灣溪的。」

目前合歡溪有7千多隻櫻花鉤吻鮭棲息,雖然上游完全沒有汙染,但水源地有攔砂壩以及華岡居民取水的問題,中游溪段受到高山農業影響,如何維護水質、水量以及保持棲地的聯通性,是亟需重視的課題。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