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江受污染 江豚、中華鱘生存岌岌可危
全長6300公里的長江,不僅是中國的水上交通運輸命脈,也是數百種魚類賴以為生的家園。但如今這條河流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棲息地喪失和環境變化的重大挑戰。
其中原本住在長江中下游的白鱀豚,2006年經專家考察認定已經功能性滅絕,只剩下最後一隻標本仍放在博物館裡。接下來面臨考驗的是長江江豚。
中國水生物專家王丁說,「對我們來講,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也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因為白鱀豚它是處於食物鏈的頂端,跟長江江豚一樣,如果牠們不能在長江生存的話,那就會像骨牌一樣,其他的物種就會一個個的在我們的眼前消失。」
長江江豚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牠們的數量從1990年代的2500多頭到2017年只剩1012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積極從事保育工作,在長江中游的武漢圈養了12頭長江江豚。
而為了避免發生骨牌效應,導致長江物種接連消失,北京當局在2021年頒布《長江保護法》,禁止捕魚10年,下令工廠搬遷,並禁止污水和化學物質排入長江。這麼做果然收到了初步成效,長江江豚的數量目前回升到了1300頭左右,在湖北的宜昌市就有居民目擊長江江豚活動的身影。
宜昌市居民表示,「將近有3條,牠就往上跳,好像有一對像是夫妻一樣的,有一隻在後面,跳一下就栽下去了。」
不過專家擔心,長江頻繁的航運活動,對江豚仍是一大威脅。
中國水生物專家王丁指出,「我們可不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比如說規範這些航運,哪些地方可以走,哪些地方不能走,哪個江段要控制航數,然後採用一些新的技術,盡量減少船隻的噪聲等等。」
此外,長江特有的中華鱘,因為長江上游建水壩影響牠們洄游產卵,也面臨著生存危機。目前除了透過人工養殖進行保育,如何改善長江的生態環境,讓長江特有的魚類能夠永續發展,仍是有關當局刻不容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