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達仍存百間「泡泡屋」 源於1950年代戰後人口湧入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西非國家塞內加爾首都達卡,還留著大約100間風格特殊的「泡泡屋」,他是用氣球當做模具,最快48小時就能蓋好一棟,誕生背景是為了因應1950年代戰後人口大量湧入,但是現在已經愈來愈難看到了。
一個個圓頂建築,像是從水泥地冒出來的氣泡,稱為「泡泡屋」,夾在高樓大廈之間,顯得特別突兀。
西非國家塞內加爾,至今仍看得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打造的太空風格房屋。
泡泡屋專家迪奧普說,「(建築師)華勒斯奈夫一生打造2500棟這類房屋,其中1200棟座落卡達。」
建築專家翻著雜誌,指著黑白照片訴說泡泡屋曾經的輝煌。二戰後的塞內加爾,還是法國殖民地,住房短缺,城市急著找解方,於是奈夫的構想登場,只要鋼筋混凝土加上一顆充氣氣球,就能在短時間內,速成一棟房子。
泡泡屋專家迪奧普指出,「從經濟角度來看,的確非常吸引人,成本低廉,還能迅速提供居民住房,也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泡泡屋,最快48小時內就能蓋好。」
每棟泡泡屋直徑約6公尺,硬是切成3個區塊,臥室、客廳和浴室,殖民當局以為這樣的最小單位能滿足需求,沒有考量到當地多是多代同堂,很快圓頂屋旁不斷加蓋外推。
泡泡屋居民認為,「或許再過幾年,就看不到這些圓頂了,因為大家都改建。」
從空中俯瞰,紅白相間的圓頂只剩百間,在達卡留下最後的印記,而這場關於未來住宅的夢,也曾經映照在台灣。
橢圓曲線外觀,就像科幻電影飛出來的「飛碟屋」,1980年代興建,坐落新北萬里翡翠灣,靈感來自芬蘭戰後建築師的構想,承載太空時代的憧憬,只是熱潮退去,從上百戶剩下5間,烏托邦式住宅實驗,常難敵現實考驗。
吳仲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