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民團籲禁止「處女膜修復手術」 衛福部:需研議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民間團體「台灣女人連線」和民意代表今(15)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告從2022年發起的「處女膜、惡露」正名活動已經取得成果,處女膜已經正名為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正名為產後排出物。民間團體呼籲,希望政府禁止處女膜修復術,全面檢討、淘汰性別歧視的詞彙並導正社會認知。衛福部醫事司回應,處女膜修復術是否禁止仍需研議。

過去像是處女膜或是惡露等詞彙常被用來形容女性,不過民間團體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這類的詞彙帶有性別歧視意涵,經過努力後現在處女膜已經正名為陰道前膜或陰道瓣,惡露正名為產後排出物;不過他們希望,政府能禁止毫無醫學必要性的處女膜修復術。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指出,「這樣的手術其實是來自男性對女性性經驗的這個控制慾,它不是醫療,是從處女迷思衍生出來,用手術來包裝性別暴力,所以我們會認為如果醫療體系或是政府讓處女膜修復術這樣子的手術存在,其實是在加深了性別不平等跟性別歧視。」

民間團體表示,處女膜修復術是一個試圖重建陰道前膜的醫療處置,希望能營造出女性「初夜落紅」的假象,不過手術無法恢復原狀,更無法保證落紅。他們認為這樣的手術只是錯誤連結女性的性經驗和身體組織的完整性,強化處女情節迷思。衛福部表示,有關處女膜修復術是否禁止仍需研議。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回應,「術式這一邊我們必須要經過科學調查,原則上有經過調查之後,其實我們認為研議絕對沒有問題,然後要跟專業學會再確認,才能夠真的說要禁止還是什麼,真的是需要研議。」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明,「不能用處女膜修復術來變成一個收錢的一個工具,但是假如她是陰道前膜裂傷出血,那應該這個修補是合理的,因為她是要治療疾病。所以我覺得名字對了,自然我們後面做的事情就更容易。」

除了處女膜修復術,民間團體也希望衛福部和教育部全面檢討、淘汰具性別歧視的詞彙並導正社會認知,終止對女性的污名。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