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污染是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聯合國從今(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希望制定出一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達成全球塑膠減量,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在產油國家反對從上游端來減量。
身穿紅黃橘衣的環保人士在《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前一天集結,呼籲此次在日內瓦舉行新一輪政府間談判,一定要制定出讓約束全球減塑的公約。
從喜馬拉雅山到馬里亞納海溝,塑膠垃圾入侵高山深海,連人體、胎盤都出現塑膠微粒。只是去(2024)年底在南韓釜山進行的談判無疾而終,此次接續在日內瓦舉行,聯合國持續對各國喊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英格安德森呼籲,「塑膠污染衝擊就在眼前,我們必須阻止事態失控。」
聯合國2022年決議要擬定出具法律約束力、終止塑膠污染的公約,但經過3年談判尚未成功,此次環境部與海保署也組成代表團前往日內瓦,並指出最大挑戰仍在於產油國的態度。
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指出,「上游塑膠原料的管制或者塑膠產量的管制,這方面是大家爭議最多的,尤其是產油國希望這方面能夠不要受到管制。」
專家觀察,也許大會會找出折衷辦法,提出框架而非硬性規定;環境部則表示,不管結果如何,年底會提減量目標。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回應,「預計會在年底會提出一版我們的一個減量里程碑。」
2020年全球塑膠產量4.6億噸,聯合國預計2060年增加2.5倍,其中超過一半為一次性產品。新一輪談判為期10天,各國還面臨財務機制的挑戰,開發中國家因為要處理大量塑膠廢棄物需要龐大費用與資源,希望獲得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