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技術大放異彩的一年,位於深圳的UBTech,展示號稱全球第一個可自行更換充電電池的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是產業的生力軍。
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范叢明說:「過去機器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只能工作4小時,機器人換電技術,可以有效延長機器人連續作業時間。」
中國上海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展示800多家企業、總計3000多項先進的AI應用產品,而AI人形機器人是這一次大會的亮點。
上海零觸電子研發的麻將機器人,可和真人同桌打麻將長達30分鐘,整合視覺、語言與運動技能,顯示具備完整的推理、規畫與執行能力。其他的產品擴及產業、休閒與生活領域,突顯AI正在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全面性的影響。
根據統計,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在今年累計的投資金額已超過621億台幣。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下一波浪潮被稱為實體人工智慧,也就是把所有AI能力整合到實體機械中,例如機器人。現在的每一位年輕人都應該儘快投入使用人工智慧,這就是新一代的電腦,AI讓電腦變得更強大,但重要的是,它現在變得非常容易使用,因為它能理解我們的互動方式,無論是怎麼互動的。」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問北京,點出AI對世界產業與思潮的影響。美國總統川普也在7月中會見科技與能源產業執行長,矢言要打造超越中國的AI科技,也再次顯示AI已經成為世界政權角力的新戰場。
GECKO機器人公司執行長盧薩拉里安說:「總統川普正走在一條戰鬥路線上,目標是確保美國在AI競賽中勝出,而要贏得這場AI競賽,其中一個關鍵是確保我們擁有充足的能源。你會開始在各處看到機器人,但我想你未必會看到它們摺衣服或做早餐,而是會大量出現在各種基礎設施上,負責那些骯髒、艱苦的工作,同時協助現場人員獲得大量新資訊與資料,讓他們的工作更安全、更高效率。」
AI的開發以難以想像的速度進化,黃仁勳指出,平均每3到5年,AI技術就會有所突破。而對AI世界抱持悲觀看法的專家則擔憂,若放任AI無限開展,有可能從輔助角色凌駕人類。
人工智慧AI最早的開發人、也是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辛頓(Geoffrey Hinton),2年前便透過《紐約時報》示警,持續發展AI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而曾任職OpenAI的研究員柯科塔伊洛,也發布《AI 2027》報告,預告外界未來的AI可能有兩種發展方向,好的是與人類和平共存,壞的是全球技術軍備競賽導致AI發展失控,將人類視為障礙並啟動監管,最快在2027年就會產生超級人工智慧。
AI技術開發人辛頓認為,「我們要做的是減少長期的風險,避免比我們更聰明的東西反過來控制我們。」
AI是否會駕馭人類,目前沒有人給出明確的答案。確定的是,各國研擬事先做好風險與機制控管,將有助於掌握決策與行動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