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紀錄片 澎湖越南難民營二代尋根【涉己新聞】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公視紀錄觀點推出《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講述1975年越戰結束後20年間,有越南政治難民逃離,被安置在澎湖的難民營,在1977年到1988年共收容2098位海漂難民,也誕生106位小嬰兒,這些難民第二代,長大後特別回到澎湖尋根,回望關於逃亡、生存與身分認同的國族記憶。

澎湖講美難民營出生者阮國越說道,「2011年我到台北,也到澎湖3天,當時我帶著我在澎湖海軍醫院的出生證明複本。」

回憶起重返出生地澎湖,感觸相當深,現居美國的阮國越,是澎湖越南難民營的第二代,長大後,特別回到台灣尋根。同樣出生在澎湖難民營的阮新榮,也在30多年後再次造訪澎湖,體驗父母當年的處境,也拼湊童年的記憶。

澎湖講美難民營出生者阮新榮表示,「3、40年前,我父母離開了越南,他們在某一艘船上,同樣被困在我身邊的大海,想像我和他們正在同樣的大海之中,感受他們的內心歷程。」

公視紀錄觀點推出《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講述1975年越戰結束後的20年間,有難民逃出,而台灣在澎湖講美、西嶼,有兩座越南難民營,在1977年到1988年共收容2098位海漂難民,更在這裡誕生了106位小嬰兒。

受限於當時台灣的外交情勢,這些海漂難民並未被聯合國登錄,加上語言、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對台灣人來說相當陌生,有些難民舉家移民,但有人選擇落地生根。

澎湖講美村出生者倪燕燕指出,「她就幫那些難民做衣服,免費,然後每天都會去我阿嬤家借裁縫車,爸爸下班的時候,就看到我媽,然後我媽那時候好像也沒有什麼意思,是我阿嬤就說,要把我爸爸介紹給我媽媽。」

紀錄片透過4位越南難民第二代的觀點,回首家人關於逃亡、生存,以及身份認同的國族記憶。

導演劉吉雄指出,「我們的下一代的小孩子還有年輕人,那麼可以從這個觀點,從這個片子的海洋觀點,看到一個更廣闊的台灣面貌。」

劉吉雄不諱言,台灣在國際的處境,也像難民,但透過拍攝這批「陌生人」在台灣的生活軌跡,記錄台灣曾經參與國際救援,對國際帶來正面影響力。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