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助長病媒蚊北漂 登革熱攻進歐陸
夏天是蚊蟲肆虐的季節,台灣南部與多個東南亞熱帶國家,長期都在對抗登革熱大作戰。但歐美溫帶地區在暖化趨勢下,已經很難獨善其身。
登革熱的傳播者是白線斑蚊跟埃及斑蚊,只要叮咬過患者,就能攜帶病原傳給下一個叮咬的對象。

白線斑蚊1990年代經由貨輪貿易從亞洲前進非洲,輾轉落腳義大利,隨著氣候變遷逐漸蔓延歐陸,法國2004年首次發現白線斑蚊,現在全國96個省幾乎都有。登革熱病例雖然大部分是民眾到熱帶旅遊境外移入,但本土傳播也在增加。
醫學昆蟲學家法尤分析,「蚊子的季節將會變長,從早春到深秋都會看見它們,夏季則是族群的密集高峰,而夏季又是旅遊的高峰。」
登革熱成為歐洲增長最快的傳染病之一,白線斑蚊適應力強也比較耐冷,常隨著輪胎與水果箱的貨運傳播,在義大利、克羅埃西亞、法國與西班牙都有病例。地球史上最熱的2024年,歐洲累積304起登革熱,超過過去15年的總和。
白線斑蚊除了登革熱,還能傳播屈公病、茲卡病毒等熱帶疾病,《刺胳針》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登革熱跟主要來自非洲的屈公病,將在歐洲逐漸發展為地方性流行病,氣候越暖風險越高;2060年最壞情況下,兩種疫情爆發次數可能達到現在的5倍。

暖化讓病媒蚊蟲生存版圖大擴張,美國也不例外。會傳播萊姆病等多種疾病的蜱蟲,警戒品種已經從1種增加到5種,包括外來的亞洲長腳蜱。
而在1999年進入美國紐約,可能釀成致命腦炎的西尼羅河病毒,在本土病媒蚊庫蚊傳播下,已經固定存在美國東南部。
德州農工大學昆蟲學家史威傑表示,「西尼羅河病毒是地方性傳染病,它到達德州以來就一直存在,從未消失過,永遠不會消失。」
為了杜絕病媒蚊,科學家積極研發疫苗,也嘗試對埃及斑蚊基因改造降低繁殖力,或抑制病媒傳播能力,不過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不要讓幼蟲有機會在水中繁殖生長。
阿根廷科學家採用最原始的生物防治法,在無法清除積水的區域,像是廢棄泳池或蓄水槽放入小魚,讓自然界的天敵把孑孓吃個精光。
計畫協調者羅培茲指出,「這些魚是蚊子幼蟲的天敵,在人類建造的城市水庫中,這些掠食者並不存在。」
這項創新計畫由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環境科學系團隊主導,使用阿根廷原生的小型淡水魚南美花鱂,避免外來魚種或是化學殺蟲劑破壞生態。它們繁殖力強、胃口超好,以每個單位40條讓各界認領,目前已發出超過5500批,成效斐然,已經被地方議會列為公共衛生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