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德軍人力萎縮 國防裝備缺彈藥、戰艦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約組織各國紛紛提供支援給烏克蘭,其中,德國成為美國之後支援烏克蘭出力最多的國家。但後冷戰時代以來的德軍本身同樣有許多問題,包括廢除徵兵制,導致兵源流失,長年忽略軍工體系,也讓曾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橫掃歐洲的德軍,成為國會和媒體口中缺人、缺錢、缺裝備、戰力堪憂的武裝部隊。

位在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後備軍人訓練基地,來自各行各業的男男女女共20多人,參加這個為期1週的訓練課程,包括核生化防護、槍械與武器操作等等。

總人口超過8300萬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現役人員號稱18萬多,但扣除文職人員,兵力還不到12萬人。至於後備部隊估計約93萬人,然而平均徵召的人力也才3萬4600人左右。

根據《明鏡周刊》2023年揭露的數字,從東德共產政權垮台的1989年,到俄烏戰爭爆發的2022年為止,聯邦國防軍人力流失超過30萬。德國政府2024年的報告也指出,2011年實質廢除徵兵制,連帶取消役齡人口統計,導致政府無法掌握全國到底有多少人力兵力可用。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執委伊娃霍格表示,「關於國防軍人力,我沒有好消息,聯邦國防軍正在老化與萎縮。」

對此,國防部展開後備軍人訓練計畫,一方面調查年滿18歲以上的公民,或是更年長、有服役經驗的退伍軍人有多少人願意加入後備部隊,一方面改革募兵制度,役期從半年到23個月不等。

陸軍後備部隊訓練班幹部塞林說,「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計畫可以用來支援國內危機處理。若未來國內有危機出現,現役部隊可以得到後援,就像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一樣。他們可以支援醫療勤務,或是擔任紅十字會等組織的技術支援。」

路透社報導指出,俄烏戰爭爆發,讓更多德國人體會到,不能再假裝天下太平。

志願役後備軍人學員約翰指出,「俄烏戰爭讓我對國防事務更有感,我自覺有責任從軍也讓我對此更有感。」

志願役後備軍人學員金柏莉表示,「我們不能再以為以後還可以像現在這樣過日子。我覺得準備好自己以應不時之需是很好的。」

除了人力,硬體裝備更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大問題。《明鏡周刊》的報導指出,以現役主力戰車的豹2型坦克為例,軍方帳上的數字超過300輛,其中可以開得動的約占三分之二,至於有戰鬥能力的僅僅130輛上下。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執委伊娃霍格回應,「很遺憾,聯邦國防軍是要什麼沒什麼。缺彈藥、缺零件,無線電、戰車、戰艦、戰機無一不缺。」

德國軍事工業水準全球名列前茅,但預算問題一直讓自家的國防軍難以更新裝備。好不容易知名軍火商KNDS推出最新型的155毫米自走砲,只要指揮官和駕駛兩人即可操作,裝彈開砲全自動,以輪型裝甲車為底盤,機動力相當高。不過,德軍自己要用還得等個幾年,因為他們排在烏克蘭後面。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瑞亞斯說,「54輛RCH155自走砲將提供給烏克蘭,希望這批武器可以儘快送到。因為它確實是有效的機動性武器。」

德國國會日前通過477億歐元、超過新台幣1兆6280億元的軍購預算,準備更新陸海空軍老舊的裝備,加上擴充人力的計畫,能有多少成效,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