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擬廣植紅樹林減碳 學者憂傷害生物多樣性釀反效果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自然碳匯被視為減碳解方之一,其中原生紅樹林已被國際視為重要的藍碳。不過最近環境部審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國內有學者出面疾呼,指台灣的紅樹林多為外來種,若人為種植或放任擴張會破壞生態;更有學者直指,若未確保底泥封碳,種紅樹林就跟在陸上種檳榔一樣。
志工拿著短鋸將灘地上的海茄苳一一移除,位於濁水溪南岸的紅樹林已經擴張到衝擊旱招潮蟹生存。
儘管紅樹林在國際上被認證為藍碳,不過學者指出,在台灣的紅樹林皆非原生種,如果為了碳匯大肆種植,不只威脅其他生物生存,碳恐怕也會越減越多。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指出,「紅樹林排的溫室氣體都超過它本身能夠固碳的功能,應該要回復到原來海岸濕地應該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用人為的方式介入,搞不好會適得其反。」
學者與環團18日上午出面呼籲,認為減碳應要從排放源進行實質減少,不能把自然碳匯當作救命稻草。
學者指出,紅樹林主要靠根系固碳,若無法確保底泥封碳,種紅樹林的效果就跟在山坡地種檳榔一樣。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惠真表示,「沒有被沉澱的紅樹林,其實就是會跟過去種檳榔會發生完全一模一樣的事情,不但忽視生物多樣性,在河口區的河道也會減少,接著防災防洪的問題就會跟著出現。」
環境部近期正在審議紅樹林植林的海洋碳匯方法學,環境部表示學者的憂心在會中有被提及,另外種植紅樹林如何計算碳權也存在挑戰。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回應,「不論是正面還是反面,我們都會請提出單位(農業部)重新檢視或是回應。」
環團指出,目前包括新竹香山、台北關渡、彰化王功、芳苑都為過度擴張的紅樹林所苦,認為應該加以清除;也有海洋學者呼籲,任何自然碳匯專案必須遵守的原則,就是原生態優先。
李彥穎/編輯